七十一章 逝者如斯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了开解老刘头的固执,鲤泽天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  

“请教子骥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何意?”  

老刘头洋洋得意道:  

“圣人看着大江大河奔涌而去,感叹光阴流逝难以复回。”  

鲤泽天笑问:  

“那您仔细想想,圣人的直觉是对的还是错的?”  

老刘头不耐烦道:  

“别说圣人,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这个道理!”  

鲤泽天摇摇头:  

“大江大河真的不能复返吗?鲥鱼、鲑鱼、河豚都可以从大海回游江河,逆流而上。现在有了抽水机,连水都可以倒着流了。”  

老刘头挠挠头,一时竟无言以对。老陶头在一旁补充:  

“江河不仅可以逆流,而且可以流向四面八方。人间的时间只有一条单行道,不能变道,更不能逆行!”  

鲤泽天哈哈大笑:  

“先生高见!人间就是一个被定日针封印在了这条单行道里。所以人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永远感知不到乾坤运转的真相。”  

老刘头似乎懵懵懂懂地明白了一些:  

“我好像懂了!不过鲤宪现在究竟在干啥?什么天干地支,三元甲子。你们究竟让他在找什么?”  

老陶头慢条斯理地解释道:  

“鲤宪正在分辨洞天与人间的卦象。那些随时变化的卦代表人间万物,他们时时都在庸庸碌碌地变化,就如同人间的蹉跎光阴!”  

老刘头点点头:  

“凡人生而向死,别无选择。却还是每日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瞎忙!这群蠢货连孩子都不放过,嚷嚷着不能输在起跑线。我就纳闷了,终点都是骨灰盒,你让孩子跑那么快干啥?”  

老陶头笑道:  

“这就是凡人的宿命,自以为‘我命由与我不由天’,却连命理都看不懂。就像这些时时乱动的卦象一样!”  

老刘头继续追问:  

“可是那些变动有规律的卦象又代表什么呢?为何有的十圈一变,有的十二圈、六十圈、一百八十圈才一变?“  

老陶头捻须而笑:  

”这就是天干地支纪年的原理呀!十二生肖为一轮,每六十年一个甲子。一百八十年被称为三元甲子!”  

老刘头说:  

“天干地支我岂会不懂?问题是天干地支,三元甲子有何意义?”  

老陶头解释道:  

“那是人族观察天象后总结的。天上的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每六十年会连珠一次!如果算上日月和地球,每一百八十年会在虚空中来一次八星连珠!”  

老刘头一皱眉:  

“这说明人族中还是有智慧的。这种时间观已经有点万物轮转的味道了!可是小鲤子一圈圈数下去,没完没了,何时才是个头?”  

鲤泽天在一旁呵呵笑道:  

“鲤宪要数到333个三元甲子,代表时间回溯五万九千多年。那一年海外仙岛突然沉降地下,正是八百里桃源洞天的元年…”  

老刘头瞪大眼睛问:  

“莫非数满333个三元甲子,便可以找到那个永恒不动的卦象?”  

鲤泽天一拍大腿:  

“子骥兄开窍了!那个永恒不动的卦就是洞天新神木的位置,找到了便可以把它封印起来!“  

老陶头补充道:  

“二当家的说的对。神木是人间洞天唯一亘古不变的卦象,一切时间的起源与基点!“  

老刘头将信将疑地问道:  

“莫非这就是神木可以维系桃花仙人长生不死的原因?”  

老陶头点头:  

“很有可能!桃花仙人之所以每一个轮回季要将元身回归神木,相当于将生命周天重新归零,与神木同步。”  

老刘头眼前一亮:  

“太神奇了,这不就是在‘对表’嘛!小鲤子他爹化身桃树,恐怕就是错过对表的结果!”  

鲤泽天不屑道:  

“今后定日针在金鲤一脉的手中,天下人想要‘对表’可要看新洞天之主的脸色了!到那个时候首先废掉那个断子绝孙的恶法。鲤族子弟想要生多少后代都行,还有禁止违心做工的戒律也一起作废!”  

老陶头叹息道:  

“定日针乃天道之准绳,不会是任何人的工具。二当家的会这么想,还是不懂天道之所以刚健,正是在于无我无私!”  

鲤泽天刚要反驳,鲤宪那里有了决定性的进展。只见鲤宪仍然没有睁开眼睛,神情开始有些慌乱地喊道:  

“五柳先生!333个三元甲子已经转完,可是…”  

老陶头关切地问道:  

“可是什么?那个恒定不动的卦象找到了没有?”  

鲤宪答道:  

“外圆走完了333个三元甲子,共计59940圈。所有变卦的全部淘汰了出去,可是…依旧没有变动的卦象却还有两个!”  

此言一出,鲤泽天和老陶头均大吃一惊!  

“怎么可能?天无二日,时空的零点只能有一个。小鲤子好好看看,是不是搞错了?”  

鲤宪十分肯定地答到:  

“不可能错!外圆周数走完,已经停止转动了!可是中心方阵有一对卦像依旧没有变卦,只是在卦位上震动…”  

鲤泽天突然想起了什么:  

“宪儿,快告知是哪一对卦未变?”  

此刻大家都在一条船上,鲤宪毫不犹豫地回答叔父:  

“正是‘水地比’和‘地水师’二卦。卦象上下颠倒,比邻相依,却始终没有变过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