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屠杀鬼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时,日军东山阵地上。  

不计其数的鬼子匍伏在地,隐蔽在茂密的丛林里,各种轻重机枪对准了西南方向的天空。  

“八路军的飞机来了,做好准备!”  

有鬼子中队长大声呼喊,眼神和语气狂热。  

听到飞机的声音,准备就绪的鬼子十多辆九十四卡车,鬼子驾驶员按照计划,立刻将卡车从隐蔽处开出来,大摇大摆的在东山公路上行军。  

在卡车上,装满了弹药箱。  

不过,这些弹药箱是空的。  

这个运输队是鬼子丢出来引诱八路军飞机上当的诱饵,有可能会被八路军的飞机突破防线炸掉。  

所以,鬼子不可能拿真弹药箱当诱饵。  

不过鬼子的驾驶员和九四式卡车,却是货真价实的。  

樋口季一郎很会算账,拿卡车驾驶员和九四式卡车换八路军的飞行员和飞机。  

稳赚不亏!  

鬼子的临时东山防空指挥部,由第9师团参谋长铃木幸一大佐指挥。  

铃木幸一大佐收到了来自师团长樋口季一郎立即撤离东山的命令。  

但是。  

日军大约3万部队,挤在东山一带,他根本没有办法在一分钟之内,将撤退的命令下达给每个伏击阵地。  

以日军的通讯情况,没法将电话线铺设到每个防空阵地,撤退命令传到每个士兵耳朵里。  

退一万步说,即便樋口季一郎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将命令传到每个士兵耳朵里。  

这么多日军士兵部队,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全部撤离。  

“八嘎!”  

接到第9师团长命令的铃木新一大佐瞬间满头大汗。  

对八路军飞机的攻击信号,是发射红色的信号弹。  

等到八路军飞机发现东山的运输车队,继而做出俯冲轰炸扫射动作的时候,发射红色信号弹。  

当日军士兵看到红色信号弹的时候,各防空阵地上的步枪、轻重机枪和20毫米机关炮一起开火,准能击落八路军的飞机。  

不过。  

鬼子以为这次伏击十拿九稳,加上时间仓促,所以没有做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连详细的作战计划都没有。  

“立即下令,所有伏击部队立即撤退!”  

听着耳边八路军的飞机声越来越大,铃木幸一看向通讯参谋,瞪着眼睛下达命令。  

“撤退?”  

鬼子通讯参谋语气疑惑,仿佛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是要伏击八路军的飞机么,八路军的飞机马上就要到了,不打飞机了?  

“八嘎!你听不懂我的话吗?”  

“所有部队撤离东山!”  

“立即!”  

铃木幸一大佐猛然抓住通讯参谋的衣领,愤怒的说道。  

“嗨。”  

通讯参谋转身就去传令。  

但很可惜,只有几个鬼子的主要防空阵地接通了跟指挥部的电话线。  

这几个防空阵地接到撤退的命令,才刚刚将命令传达下去,八路军的飞机就已经莅临东山的天空。  

“八嘎!!”  

防空指挥部里,透过望远镜视野,铃木幸一大佐看着天空中出现的大约40架飞机。  

他脸色剧变。  

这些飞机就是冲着东山的蝗军来的。  

“大佐,敌机飞行高度超过4000米!”  

一旁的鬼子防空专家语气绝望。  

这个高度,已经远超九二式和九六式轻机枪的射程,即便是九八式20毫米机关炮,也很难击中敌机。  

虽然九八式机关炮的对空最大射程可以达到5500米,但是对空有效射程只有3500米。  

一开始,李云龙打算让轰炸机在2000多米的高空投弹。  

但是经过郑少强等专业飞行员的计算,轰炸机可以在4千米的高度投弹,既不影响投弹精度,又可以大大降低飞机被击落的几率。  

这款系统出品的飞行堡垒,甚至可以在8千到1万米的高空投弹,而保证精度。  

当然这也需要良好的天气条件为前提,能有良好的精度,主要是因为这款飞行堡垒配备了非常先进的瞄准器。  

“敌机,开始投弹了…”  

负责观察的瞭望兵瞪大眼睛,呼吸急促。  

铃木幸一大佐忙举起望远镜朝着天空看去,只见这排着轰炸队形的宛如堡垒一般的轰炸机,在10多架战斗机护航下,炸弹舱已经纷纷打开。  

然后,一颗颗航空炸弹和凝固汽油弹,不断脱离弹舱。  

不计其数的一颗颗硕大的圆柱形炸弹,陡然翻滚着向下落,在空中连成一串串炸弹线。  

铃木幸一的脸色剧变,瞳孔猛然一缩:“八嘎,快卧倒!”  

话音刚落,铃木幸一就一个箭步,猛然一跳然后翻滚进入了一个隐蔽的环形沙袋阵地中。  

这个环形沙袋阵地内,有一门双联装20毫米九八式机关炮和几名防空兵。  

“开火!”  

来不及过多解释,铃木幸一语气冷漠的下达命令。  

“嗵嗵嗵…”  

鬼子防空兵立即对着天空开火。  

这边一开火,其余的鬼子机关炮阵地也纷纷开火,鬼子的轻重机枪手也随即开火,鬼子的步枪手也纷纷开火。  

“嗵嗵嗵…”  

“哒哒哒…”  

伴随着爆豆一般的枪声,密如飞蝗般的弹雨组成的拦阻火网,瞬间朝着天空中的八路军飞机笼罩过来。  

高空中。  

从八路军飞行员和投弹手的视角向下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