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撤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新一团的炮兵阵地上。竂接到张大彪的命令后,炮兵们有条不紊的开始忙碌。  

榴弹炮和山炮炮口的焰火不断地闪烁着,一枚枚炮弹冲天而起,在天空划过一道道弧度,然后驰落在日军阵地上。  

轰轰轰…  

成群的炮弹落下,爆炸火球和滚滚硝烟连成了片,持续不断地腾起。  

不仅将早已犁过几遍的阵地再次炸得稀烂,把一个个鬼子和泥土沙石炸上了天。  

鬼子们惊慌着向山顶跑去…  

张大彪再次命令8辆坦克和8连开始进攻,不出张大彪所料,这一次攻上敌人阵地后,在反斜面的鬼子再次反扑。竂不过,刚刚攻上阵地的8连在坦克的掩护下立即撤出刚占领的阵地。  

鬼子刚从山顶冒出来,就遭到了密集的炮火攻击。  

但鬼子也并不是傻子,见到八路军步兵撤退,遭到炮击后立即就返回了山坡的反斜面,只留下少量步兵在正斜面。  

张大彪遂将这一情况,用电报汇报给了新一团团部。  

同时再命令9连向鬼子阵地发起佯攻。  

新一团团部,李云龙听完参谋长王德厚念完电报,双眼忍不住眯了眯。竂三路主攻部队,几乎同时发来电报,遭到鬼子顽强阻击,鬼子的兵力很多,各主攻部队猝不及防之下皆是遭受损失。  

特别是一营七连,没有一个人活着退出战斗。  

虽然阵地让鬼子给夺了回去,但是七连以160多号人的伤亡,换掉了至少400号鬼子。  

当然,这个战损比李云龙是不满意的,按照以前打的那些仗,甚至能做到1个战士换鬼子5条命。  

但这一次新一团是进攻方,而且敌人是第10师团的鬼子,就算不满意也只能接受。  

“等战役结束,一定要重建七连!”  

“以后咱们的七连,就叫钢七连!”竂李云龙神色肃穆,虽然没有在前线观战,但是他能想象到战斗有多残酷。  

鬼子一个精锐大队的兵力藏在反斜面,向着一个连的战士反扑,短兵相接,鬼子又是居高临下,这个连的战士不可能挡住鬼子的进攻。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鬼子会来这一下,主要是前面的战斗打得有些顺利了。  

不过这也改变不了什么,新一团的四个主力步兵营加分区七个营,一共有110个步兵连。  

赵刚点头说道:“等打完了这仗,咱们要好好宣传七连的战斗精神!”  

说话的同时,赵刚看向李云龙,李云龙这家伙带出了一支铁打的英雄部队,打不垮拖不烂的部队。  

即便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七连的战士们也没有一个人退缩。竂甚至七连长在最后的时刻,用步话机向营部呼叫,向他开炮,要跟鬼子同归于尽。  

“嗯!”李云龙点了点头。  

两名作战参谋,将鬼子集中兵力阻击新一团的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邢副团长看了看地图,说道:“第10师团的鬼子这是摆出了决战的态势?”  

李云龙和赵刚等众人也凑了上来,看向地图上标注出来的表示敌我台式的红蓝箭头。  

“应该是了。”赵刚点了点头,“光靠那些加厚碉堡和炮楼,第10师团的鬼子挡不住咱们的进攻,田边盛武和石川二郎那两个老鬼子准备拼命了。”  

“拼命是吧?”李云龙冷哼一声,“我看田边盛武和石川二郎这两老鬼子是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传我命令,立即命令分区四营和五营,增援一营和二营,给我打到河源县城去,擒贼先擒王,干掉田边盛武和石川二郎!”竂往河源县城方向进攻的是新一团最精锐的一营和二营。  

向安化县城方向进攻的是三营和四营,向平安县城方向进攻的是分区一营、二营和三营。  

而鬼子的前线指挥部,陈老板已经提供了情报,田边盛武和石川二郎此时就在河源县城。  

所以。  

李云龙准备将计就计,派出预备队,跟一营和二营一起打到河源县城去,直取日军的前线指挥部。  

一营和二营在战斗中伤亡过千,但是分区四营和五营一直没有参加战斗,此时的战斗力处于巅峰状态,且两个营的人数合计超过4千。  

四个营的部队合计超过7千,再加上坦克和炮兵的配合,击溃河源县城方向的鬼子不在话下。竂另外两路攻击部队虽然只是佯攻,但是依然有炮群和坦克配合进攻,而且兵力不弱,这两路的鬼子压力也会很大,肯定抽不出兵力增援河源县城方向。  

“是!”王德厚转身立即走向大功率步话机,给分区四营和五营下令。  

四营和五营的部队,就在大孤镇外随时待命,随时都可以开赴战场。  

等王德厚下完命令后,李云龙看了看时间,又对王德厚说道:“立即给新二团和独立团发报,通知他们放弃阻击鬼子,立即向我新一团靠拢。”  

“是!”  

王德厚开始拟电报,然后李云龙签上自己的名字再交给译码员,译码员转译后,交给电报兵立即将电报发了出去。  

而后,李云龙又问赵刚:“老赵,乡亲们都准备好转移了吗?”竂“老百姓都已经准备好了!”负责组织老百姓转移的赵刚点了点头,“随时可以转移!”  

这一次转移,多亏了民兵和地方政府的动员。  

第10师团的鬼子没能打进新一团的根据地,使得秋粮抢收成功,根据地的老百姓暂时都有粮食吃。  

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