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敕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玮亲自入宫,拜见赵构,如史浩所言,请求赵构亲自定夺此事。  

赵构大悦之后,却很意外的下令敕封辛弃疾为淮安签判,同时敕封李弘为忠义郎。  

淮安,正是张浚屯兵所在。  

之所以没有直接敕第五百一十二章敕封封辛弃疾为海州签判、知府等职,可能是赵构自己也觉得,直接如此任命,会过于刺激金国。  

不过,赵构的这一举动,依然让赵玮震惊不已。  

赵玮不敢多想,当即拜倒于地,激动的说:“父皇圣明!”  

赵构笑了笑,与赵玮闲聊起来,父子二人相谈甚欢,久久之后,赵玮方才告退。  

而赵构的这一次敕封,也震动了整个赵宋朝野。  

朝野上各路官员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纷纷活络起来。  

赵玮回到府里以后,与先生史浩商议良久,也难以定准赵构的真实想法。  

但事情至此还没算完。  

三日后,赵构再次下旨:建王赵玮即日更名赵昚,并敕封为皇太子。  

由此,赵昚,彻底确立了赵宋储君的地位。  

等到这一连串的消息传到淮安的时候,张浚当即痛哭于地:“我大宋中兴有望矣!”  

前来传旨的李公公却显得很为难的样子。  

毕竟,他可还要去海州传旨呢。  

海州,可不是大宋的国土,虽说那辛弃疾乃是汉人,但谁知道人家是什么心思,这一去海州,鬼知道是什么结果,万一有个好歹,可怎生是好。  

张浚似乎看破了李公公的担忧,他此时心情甚佳,便哈哈一笑说:“公公不必为难,老夫陪你一起去海州传旨就是了!”  

李公公闻言大喜,毕竟张浚的名声摆在那呢,真要是碰见什么棘手的问题,张浚总能搞定吧。  

张浚性子急躁,当即下令备马,即刻便要前往海州去。  

李公公见了,不由得苦了脸,不歇息一两日再动身吗?  

但眼见张浚决意如此,李公公哪敢多说。  

当下,张浚仅仅带领二十骑便出发。  

为了尽快将圣旨传给那辛弃疾,张浚也顾不得那李公公的身子骨了,直接要求李公公也要骑着马去。  

这一下可把李公公折腾的够呛,这一路快马加鞭,几乎把李公公的身子骨折腾散架了。  

不过,好在淮安距离海州倒也不远,没到黄昏的时候,便已到了城下。  

随着马速的渐渐放缓,李公公终于暗暗的松了口气。  

好歹到了。  

张浚正一边放慢马速,一边沉吟着等会见到那辛弃疾的时候要如何说话呢,却忽然目光一凛,看见不远处的空旷地上,数千官兵正在那里热火朝天的演练呢。  

张浚心念一动,眯着眼睛饶有兴致的观看了片刻,随后拨马缓缓朝那边去了。  

李公公一怔,不赶紧进城歇息歇息吗?  

心里虽然诧异,却眼见那二十骑随从都随着张浚去了,自己再不去,可就落了单,万一被人劫夺了,损财是小,丢命事大啊,便也顾不得疼痛了,赶紧拨马赶了上去。  

张浚拨马赶到将近半里地左右的距离,便勒住了马,饶有兴致的观看起来。  

他带兵多年,自然是识货的,虽然明知道眼前这数千官兵战力一般,但却也看得出来,照这个练兵强度下去,恐怕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初具规模,虽然不见得能打得过天下精兵,但却也远在寻常官军之上了。  

这可有意思了。  

看来,这辛弃疾,不,应该说是那辛弃疾背后的李弘,其志不小啊。  

张浚还在沉吟,却见十来人朝这边走了过来,显然发现了这边的异常。  

张浚见状,便朝为首那人望去,不由得微微一怔。  

为首那人,竟然不过十六七岁,但却生的威风凛凛。  

此人莫不是就是那辛弃疾?  

张浚心念一动。果然年少英雄啊。  

那人走到跟前,朝张浚拱了拱手问:“请问阁下是?”  

一侧的李公公率先说道:“此乃大宋淮安节度使张浚。”  

那人震惊的看了看张浚。  

张浚坐在马上,饶有兴致的看了看那人:“小兄弟如何称呼?”  

那人淡淡的说:“某是廖强,如今为海州团练使。”  

张浚一怔,廖强?不是辛弃疾?  

他倒也知道廖强的名号,毕竟这段时间,他可没少搜罗辛弃疾在海州的情况,而廖强乃是辛弃疾在海州的重要臂膀,张浚自然也是知道的。  

“原来是廖将军。”张浚笑吟吟的翻身下马,看了看远处苦练的官兵们,笑吟吟的问:“这些官兵,可是原来屯驻在海州城的金国兵马?”  

廖强点了点头:“没错,不过他们全都是我们汉人!”  

张浚眼睛一亮,满脸期许的说:“北方有你们这些忠勇之士,看来我大宋中兴有望啊!”  

廖强却冷冷一笑:“岳飞将军的忠勇,可远在我等之上,但赵宋如今不一样偏安一隅吗?”  

“......”张浚脸色陡变,深深的呼了口气,死死的盯着廖强。  

廖强却显得不卑不亢的迎着张浚的目光。  

张浚渐渐压住怒火,毕竟,他此来的目的,乃是会会那辛弃疾,犯不上与廖强开撕。  

况且,自己在宦海浮沉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区区廖强?在张浚眼里,不过是个毛都没长全的小屁孩,与廖强争辩,赢了不光彩,输了更丢人。  

“你家辛将军可在吗?”渐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