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连锁反应(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完颜雍太清楚李弘的可怖实力了。  

而如今完颜亮已经对李弘进行了封赏。  

但完颜雍却不愿意跟风封赏李弘。  

毕竟,完颜雍志在夺取整个大金国的统治权,而李弘乃是大金国的“叛逆”。自己要是一再对李弘这样的叛逆封赏的话,那可就坏了“大义”名分,短时间内好处有限,长远来看更是遗祸无穷。  

因此,完颜雍决定对李弘的行径选择性无视,继续厉兵秣马筹划渡河北上的方略。  

至于盘踞德州的耿京,则是另一番心情。  

虽然,此时耿京麾下,已有近二十万之众,单单从数量上来看,耿京的兵员数量,可是远在李弘之上的。  

但耿京心里明白,自己这二十万之众,乃是乌合之众,真正能拿得出手的精兵,也就五六千人。  

而李弘明面上的这两万一千精兵,可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精锐之士。  

因此,自己的二十万之众,只能在气势上吓唬吓唬人,真要是打起来,恐怕不够李弘塞牙缝的。  

耿京权衡之后,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济南府拜见李弘,相约联合行动,恢复汉人江山。  

而江南的赵宋朝廷,却又是另一番光景。  

赵玮震惊之后,悔恨不已。  

想当初郑生介绍李弘的实力的时候,赵玮虽然惊讶,内心深处却持一定的怀疑态度。  

再加上畏惧赵构猜忌,赵玮唯恐失去储君之位,没敢下定决心拉拢李弘。  

现如今,李弘公然亮出了自己的实力,这时候即便是拉拢,却也晚了一步。  

饶是如此,也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赵玮立即与史浩商议之后,即刻进宫拜见赵构,历陈抗金之策。  

赵构却反应平淡,以宋金和议不易、不得擅自破坏和平为由,断然拒绝。  

赵玮怆然劝谏再三,赵构不为所动。  

赵玮无奈之下,只好退回府中,与史浩商议。  

史浩沉吟许久,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殿下,老臣听说,那李弘刚刚进驻济南府城后,被当地大族联手抵制,抢购粮食,整个城市陷入了粮荒。  

好在关键时刻,那郑生出手相助,来我江南采购粮食,为李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如此,李弘才度过难关,一举反败为胜。”  

“先生的意思是......”赵玮沉吟着说。  

史浩沉声说道:“如今,李弘虽然度过了难关,但如今北方战乱频仍,尤其是山东一地,有那锄奸盟耿京等人聚众造反,农事严重受损,粮食产量必然锐减。  

因此,李弘对于粮食的渴求,想必十分强烈。  

现如今,陛下唯恐破坏宋金和议,不肯封赏李弘。  

殿下可以个人名义,筹集粮草,通过郑生馈赠给李弘,以此释放善意。”  

赵玮听了,怔了怔,随即抚掌赞道:“妙极!妙极!”  

顿了顿,赵玮便对史浩说:“如此,恳请先生即刻与那郑生联系,就说本宫愿资助李弘十万担粮食,聊表心意。”  

史浩领命,即刻去办理去了。  

要说李弘整编军队这件事,最为惶恐的,却是济南府城下辖的各县城。  

原因无他,如今局势成了这样,只要脑子不缺根弦的,都看了出来,李弘是铁了心要做那乱世草头王,想要割据一方了。  

而如今,李弘偏偏又是名义上的济南知府!  

一想到这茬,各县知县早就在心里把那孙正泰骂了个狗血喷头。  

你不想做知府就干脆滚蛋就是了,做什么又把这知府一职转让给了李弘。  

现如今,你叫我们这些人可怎么办!  

公然不承认李弘的知府?  

不用多说,李弘一挥手,大军一到,顿时就人头滚滚,全部死光光。  

承认李弘的知府?  

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彻底的被捆绑到李弘的战车上?  

问题是这些人可都是大金朝廷任命的知县!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如今,要大家向一个商贾之子低头,走上叛乱之路,这岂不是要大家的命呢吗?  

如果在李弘整编之前,大家对李弘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倒是可以选择性无视,大家嘻嘻哈哈的搪塞过去。  

但如今,李弘公然亮出了獠牙,这时候,大家就不能继续装傻充愣了。  

正当各县知县暗暗犯愁的时候,济南府衙却接连派出信使,邀请各县知县两日后到府衙议事。  

惊闻这一消息后,各县知县彻底惊呆了。  

这个节骨眼,李弘邀请大家去府衙,不会是要摊牌吧?  

要是顺从了李弘,那还有一线生路;要是忤逆了李弘,是不是当场就血溅五尺?  

想到这些,知县们都是暗暗打了个寒颤,哪里还敢去府城?  

但要是托病不去,那可是摆明了抗命,李弘只要挥一挥手,大军立即杀来,不还一样的完蛋?  

面对两难的境地,知县们在痛苦的挣扎后,终于想到了一个解脱的办法!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既然事已至此,那就干脆把官印一挂,果断跑路吧。  

反正,这些年该贪的也贪了,该享受的也享受了,赶紧收拾好金银细软,携带阖家老小,即刻跑路,总可以吧?  

打定主意后,一夜之间,济南府下辖各县,除济南县、章丘县、历城县外,其余各县知县都跑了个溜光。  

等到第二日县衙的吏官风温消息后,却已经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