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江都的三代人(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叹了口气:“你爹…话不多。”  

“他上一回回江都,已经是三四年前的事了,到了之后,只放下了点钱,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我…”  

他有些小心翼翼的看了看田崇:“我只知道,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当年…”  

田伯平喃喃道:“当年,沈…沈大人跟我说过,说会有一个孩子随我姓田,但是后来你爹没有说,我…我也没有问。”  

田崇默默说道:“我是老大,弟弟妹妹们都随父亲姓。”  

“我生下来就姓田。”  

“好,好。”  

当年的江都地头蛇,如今已经垂垂老矣的田伯平,拉着田崇的手,长叹了一口气:“咱们田家,有后了…”  

田老头泪眼娑婆,拉着田崇的手一直说话,过了好一会儿以后,田崇才开口问道:“您这么多年,一直一个人孤着么?”  

蒋胜的母亲,在洪德年间就已经过世了。  

田伯平低头叹了口气,苦笑道:“老了,还能有什么旁的念头?”  

“我…”  

田崇顿了顿,吐出一口气,开口道:“孙儿是说,您没有找几个下人照顾您,我爹好像给您留了不少钱,足够您买几个下人了。”  

田伯平听到“孙儿”两个字,高兴的几乎止不住笑容,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收敛笑容,摇头道:“一辈子孤单惯了,不习惯身边有人,再说了,有胳膊有腿的…”  

他左右看了看,开口道:“这不,用你爹给的养老钱,加上大半辈子自己攒的钱,买下了这座宅子。”  

说到这里,田老头很麻利的站了起来,扭头朝着房间里走去,没过多久,他取来了两张纸,递在了田崇手里。  

“这是房契地契,你收好。”  

田老头看着田崇,满脸都是笑意:“这就是咱们田家的产业了。”  

田崇有些错愕,随即轻声道:“您就不怕孙儿是骗子?”  

田伯平摇头笑道:“老头子这些年虽然没有出去过,但还是知道的,蒋胜…蒋胜他…”  

“很厉害了。”  

上一回,蒋胜独自一人回到江都,没有跟沈毅一起回来,江都知府都主动递上拜贴,要请蒋胜去吃饭。  

像田伯平这种人,本就是混迹在街坊之中的人精,自然不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整个江都城里,没有人敢来骗他的宅子,更没有人敢冒充蒋胜的儿子,真要有人这么胆大…  

不出三天,就要被捉回来问罪。  

“而且…”  

田伯平看着田崇,笑着说道:“咱们爷俩很像。”  

不等田崇说话,他就咧嘴笑道:“你生的,跟我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  

这个说法,明显是夸大了。  

不过田崇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开口笑道:“要不然我跟您一个姓呢?”  

“哈哈。”  

田老头开怀大笑:“你这性格,跟我也像,你爹就更像你祖母,太老实。”  

爷孙俩说了好久的话之后,田伯平看向田崇,问道:“你这趟回来是?”  

“一是来瞧一瞧您。”  

田崇轻声道:“二来,我爹过几天也要回来了,他老人家的意思是,让我先回来瞧一瞧您。”  

“蒋胜…”  

田伯平一愣,问道:“他自个儿回来么?”  

“不是。”  

田崇低声道:“侯爷也回来。”  

数日之后,田崇带着田伯平,到江都城外十里亭等候。  

此时此刻,江都的官员都知道了,威震天下的沈太师将要还乡省亲祭祖,都一大早就等在了城门外十里处,准备接这位“沈王爷”的大驾。  

一众官员在太阳地底下,站了整整半天,都没有见到官道上的动静,终于,现任江都知府何晋终于耐不住性子了,派人去探明情况。  

过了小半个时辰,才有人回来汇报,跪在地上叩首道:“府尊老爷,太师的车驾到甘泉书院去了,没有往城里来。”  

何知府一拍大腿,叫道:“差点忘了,太师他老人家是书院出身。”  

说罢,他扭头看向一众江都官员,大声道:“都愣着干什么?还不跟本府一道,往书院去?”  

一帮子江都府的官员这才急急忙忙准备上轿,往甘泉书院赶去。  

何知府回头,看到一堆轿子,脸色大变,大声骂道:“你们这帮子蠢猪,蠢猪!”  

“不知道太师他老人家,一辈子不喜坐轿吗?你们准备去他老人家面前显摆?!”  

一群江都官员挠了挠头,都有些委屈。  

有人低着头说道:“府尊,咱们又没马车,不坐轿怎么去啊?”  

“走去。”  

何府尊咬牙道:“为显诚意,都跟本府一起走去书院!”  

一帮子人还没有走出多远,沈太师的仪仗已经远远在望,何府尊大喜过望,一路小跑跑了过去,到了近前之后,带着一众江都官员,扑通通跪在了马车前。  

“下官江都知府何晋,叩见太师!”  

他身后,一大帮官员,齐刷刷跪了一地。  

都是口称太师。  

马车里,传来了一个女童的声音。  

“阿爹,外面是谁呀?”  

有一个男童的声音回答道:“是这儿的官罢。”  

何知府一怔,随即明白过来。  

沈太师一共五个孩子,其中有三个是在建康所生,两个小的是在燕京出生,今年也就十来岁。  

应该是沈太师的小儿子跟小女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