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一调再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794章一调再调

帝王无情,权臣更加无情。

当杨慎到翰林院,传达了杨廷和的意思后,朱浩并没有表现得很意外。

毕竟朱四在朝堂上愿意将皇庄和皇店的打理权交出来,也是经过朱浩授意的,朱浩对于自己是否留在翰林院并不强求。

“敬道,我知道你肯定心有不甘,但情势如此,前年达甫担当此职,可说是铩羽而归,如今唯独有你,方能顺利完成过渡,待你完成任务后,将会把伱调到更重要的差事上,到时你要回翰林院,也由得你。”

杨慎就是在给朱浩画大饼。

杨廷和的意思,是说让朱浩完成过渡后,就把朱浩调到地方布政使司当外官去;现在杨慎却说朱浩还有机会回翰林院。

朱浩道:“回来与否不重要,我也正闲得慌,想出馆找点事情做。”

朱浩的洒脱,让杨慎更觉歉意,先前他还在人前说羡慕朱浩的开朗,也表达过要跟朱浩共同进退的意思,但一扭脸就把朱浩从翰林院修撰调为户部主事,总觉得利用了朱浩对他的信任。

但现在杨慎也想明白了,自己在父亲面前根本就没多少话语权,只能听任父亲的安排。

杨廷和心里挺纳闷。

朱浩觉得孙老头明显有点“居心不良”。

别下一个是他自己被赶出翰林院就好。

孙交把朱浩叫到自家府邸,然后翁婿到了书房。

……

“呵呵,或是……敬道?”

皇帝在永平府开矿,虽然开的都是新矿坑,但明显跟地头蛇的利益不符,先前的永平知府便代表地方官绅到矿场闹,还利用地方官府向矿场施压,后续则带人去闹事,想要以官方力量查封矿场,却被锦衣卫阻止,矛盾越发尖锐……

虽然这一世有朱浩在,真正的始作俑者变成了朱浩,但张璁却冲在了大礼议最前面,负责承受文官集团的火力。

涉及到跟皇帝权力争斗的重要官缺,你杨介夫自己没主张吗?居然要来问我?

“但说无妨。”

这边朱浩当户部主事,还没定下来,孙交已开始为朱浩规划布局了。

孙交跟朱浩坐下来后,把自己所知跟朱浩说了。

大概谁都知道,皇庄、皇店要转交给户部打理,涉及到太多交接事宜,这事得一步步进行,贸然提出要重新以一名户部主事管理一切,就像是跟皇帝唱对台戏,必须得小心谨慎行事。

杨廷和皱眉:“陛下会亲自过问翰林院人事安排?”

那时孙交还不知晓朱浩在皇帝身边充当了什么角色,坚定地认为朱浩留在翰林院应该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未来仕途也走得更顺。

朱浩问道:“孙老这次不替我说话了?”

“嗯?”

“嗯。”

杨慎跟朱浩打过招呼,告诉朱浩要外调户部当主事后,五六天没新的讯息传来。

乔宇略显为难:“介夫,有一件不太好的消息要告诉你。陛下先前定了个外调官员的名单,涉及到翰苑臣子的,其中就有上一科仍旧留馆的朱敬道,只怕要安排他到户部当主事,得先过陛下那一关。”

孙交有些不甘心就这么走到前台,始终是骑虎难下。

换作张璁,就能让矿场跟地方官府间和睦相处?那些官绅是被张璁用武力压服?还是说都被收买?

……

乔宇继续摇头:“不知。”

杨廷和道:“不是说他到永平府后,因地方开矿之事,跟地方官绅闹得很不愉快?为何却没人参劾?”

朱浩要调出翰林院,在朝中没有任何迹象。

杨廷和居然煞有介事点点头,似是同意了这个人选。

你孙老头要自立门户,甚至要把我招揽到你门下?说是我上司,可你也很清楚我在朝中发挥的作用相当于隐相,类似于内阁首辅加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结合体,可以代表皇帝做主,你居然要让我事事向你汇报?

经过这一年多后,孙交想明白了,管朱浩在哪儿呢,这只小狐狸满脑子都是坏水,指不定这事又是他自己在背后策划的呢!

看起来赵璜的上奏没来由,但其实很像是被人利用了,就像他孙交先前那么小心防备还是被朱浩利用了一样。

不会到他临卸任时,还要给他上个万民伞吧?

杨廷和突然想到什么,问道:“要是将张秉用从永平府调走,换谁去担当更为合适呢?”

乔宇一怔。

乔宇试探顺着杨廷和的话提议了一个人。

张璁先做山西按察副使,又做永平府知府,前后两任官职,都是皇帝给安排的,现在地方上开始颂扬张璁,明显也是在讨好皇帝,乔宇的意思是告诉杨廷和,你要小心张璁这个人。

就在户部那边通知,交接已开始后,杨廷和亲自去了吏部一趟,要求吏部尚书乔宇将此事尽快落实。

加上去年联名上奏的事情,皇帝惩戒了以朱浩为首的一大批翰林,现在皇帝要早于杨廷和把朱浩外调地方,断了杨廷和要任用朱浩的念头,一切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朱浩笑道:“这不好吧?”

更多是因为他自立门户后,跟杨廷和有了分庭抗礼的迹象,违背了此番他回朝当官的初衷。

现在居然有人为其歌功颂德?

乔宇欲言又止。

……

“……老夫从吏部得知,说是要加设户部主事来打理官地,听说还要找个跟兴王府上下都熟稔的人就任,老夫第一个就想到你,问询后还真是,看来杨介夫为了让陛下手上的财权被消减,也是煞费苦心。”

杨廷和道。

杨廷和长长地叹了口气。

乔宇摇头:“陛下此举,明显跟先前取消馆选有关,或是延续,陛下或是要出手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