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六十七章踏上人类艺术的巅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  

圆形的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  

牡丹象征富贵、梅花喜鹊寓示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  

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无一不体现当婚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它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圆形陶器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图形的基础上大量而又科学地运用S线,使造型的外廓线富有变化;  

其正立面双侧的S弧度的大小、宽度、高低的变化,对陶器的容量和整体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实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体十分符合黄金分割法。  

众多界首彩陶中的圆形陶坛、陶罐,其高与直径之比,大多在6:4左右;  

三彩陶挂盘的底部,与盘底之比也多在6:4之间。  

因此,在自然干燥和烧制过程中,其变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更多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的造型艺术规律。  

S形线条的不断变化,突出了形体的个性特征,即弧线为主、直线为辅;  

侧面看,从坛罐的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具有张力的弧线组成。  

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了少许直线,如此明显的对比,凸显其主次分明、曲直对比的鲜明个性。  

主体部分(即坛体腹部)的曲线扩张,形成膨胀的近似于圆的形体,使S线形极致夸张,具有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  

而颈部直线的运用,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这些短直线的运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衬托作用,使圆的更圆,饱满的愈显饱满,而且丰富了造型形体语言。  

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刚,避免了造型单调、平淡的弊端。  

直线只有长短的变化,而弧线则有力度和形体的多样性。  

直线与弧线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这是现代彩陶的成就,而不是陶瓷的成就。  

其实,最好的还是在瓷器之中,这一次陈文哲做了一批彩陶之后,最终还是回归道瓷器的制作之上。  

那么近代以来,瓷器的最为巅峰制作是什么?  

肯定是建国瓷,也可以说它是近当代陶瓷艺术的巅峰,时代瑰宝。  

要想窥视一下近代艺术的巅峰,肯定要去景镇走一遭。  

陈文哲是陶瓷行业的绝对行内人,但是他还真没有去过一次。  

现在他的制瓷手艺,已经达到巅峰,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想要去看看。  

而他首先要看的,就是曾经的十大窑厂。  

景镇作为千年瓷都,经过千年光阴的洗礼,自隋唐开始就受命为朝廷制瓷。  

明朝开始,朝廷直接把御窑厂,开在这里专门制造国家所需的御用瓷。  

新华夏成立后,景镇依然担负着国家用瓷的艰巨任务。  

所以,一些窑厂,也就有了国窑,这一响亮的称呼。  

景镇有着千年陶瓷文化的沉淀,与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一段时间,景镇集合了最顶级的制瓷人才和最高的制瓷工艺,真正的代表了全国制瓷的最高水准。  

这就是567瓷,它以十大瓷厂为核心,集合了我国最巅峰的制瓷工艺,也代表了我国当代最顶级的陶瓷生产水平。  

也是567瓷,让我国陶瓷在世界上,重新夺回世界霸主地位。  

不管是567的成功,还是7501瓷的大放异彩,每一件567瓷,都见证了景镇千年的制瓷工艺。  

这一次,既然来到了这些国窑瓷厂,林非凡这一次创作的自然就是建国瓷。  

这一次不是仿制,而是创作。  

当然,不要说创作,就算是仿制,都是比容易的。  

毕竟567瓷的辉煌,还是很耀眼的。  

不过,以陈文哲现在的水平,他的作品,还是很快就获得了世人的认可,并且再次得到大批量的成就值。  

“成就值这东西,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关注了啊!”  

看着获得的成就值,陈文哲还是十分感慨的。  

2024年的春季拍卖会上,陈文哲瓷器专场中55件瓷器,全部成功拍出。  

瓷器专场现场竞争激烈,因为件件精品,所以引起了现场买家的竞相叫价。  

其中以下拍品最引人注目的有柴窑青花财神雕像,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115万成交。  

粉彩雪景薄胎碗,最终成交价达到241.5万。  

粉彩草原牧羊女纹盘,最终以207万成交。  

泽乡天伦图·青花堆白赏盘,成交价为517万。  

庐山二景·颜色釉刻花粉彩双耳瓶,成交价为483万。  

这些瓷器之所以能够卖出这么高的价格,肯定跟现在陈文哲的名气有关。  

但是,最终还是要看他的手艺,也就是这批瓷器的工艺水准。  

而在这一方面,恰恰是陈文哲的强项。  

这一次,他可是使用的建国瓷的工艺手法,制作了这么一批精品瓷器。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艺术品的辉煌,都离不开前人的打磨。  

说到567瓷,就不得不提到建国瓷。  

正是建国瓷的出现,才奠定了新华夏瓷器发展的方向。  

他不仅成就了567瓷对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