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八抬大轿,十里红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王公贵族们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匹和轿子。阑早在4000多年以前,轿子就已经在古代中国出现。  

《尚书》记载的“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中,轿子就是“四载”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古代婚礼中,花轿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凤冠霞帔的新娘,会坐在花轿中被送到喜堂,身后跟着绵延长街的十里红妆。  

在大热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就曾经展出过一样格外精致繁复的文物“波宁万工轿”,堪称“天下第一轿”。  

它和传统的花轿完全不一样,看起来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小小的宫殿。  

它的出现,能满足所有女子心中“八抬大轿,十里红妆”的愿景。阑这顶万工轿是1954年时,从波宁征集来的。  

它是清末民初时特有的花轿式样,大小体型跟陈文哲眼前的这一台轿子差不多。  

反正这样的轿子,外观都是极其华丽而夺目的。  

这座小小的花轿有7层楼阁,5座主庭,取“五岳朝天”之意。  

据说制作一顶需要一万工时,所以才被称为“万工轿”。  

它的整体由轿顶、轿衣、轿身和各种浮凋装饰构成。  

轿子上的各色凋刻人物有400个之多,分别刻画了《浣纱记》、《西厢记》、《水浒传》、《荆钗记》等等戏剧场景。阑而且被精心安装了活动暗扣,只要轿子活动起来,这些人物也会跟着晃动。  

另外轿子上还凋了24只凤凰、38条龙、54只仙鹤、74只喜鹊和92只狮子。  

加上精致的宫灯、五彩盘金绣轿衣、水晶球流苏、朱金木凋的轿身…  

整个花轿奢华精致,美轮美奂。  

最有意思的是这种轿子没有轿门,也不用一颗钉子,采用的是榫卯结构,所有的花板都可以拆卸。  

在接亲和送亲时,会配备专门的拆轿师傅。  

新娘进轿子出轿子,都需要将花板拆卸下来。阑虽然这样比较麻烦和复杂,但保证了轿子结构的稳固,以及艺术的完整性。  

整个轿子除了“美”就是“贵”。  

轿子上的金箔和金漆木凋,用的都是真金。  

不用说,这种轿子只有富豪才能租赁得起。  

据说我国商父盛宣怀的儿子,和虞洽卿的女儿联姻时,用的就是这种金碧辉煌的万工轿,送嫁的队伍轰动了整个大海滩。  

关于这种万工轿,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说赵构还没做皇帝时,曾被金兵追杀至波宁。阑幸得一个浣纱姑娘相救,将他藏在白纱底下才没被金兵找到。  

后来赵构做了皇帝,就想要报答救命恩人。  

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那位姑娘,于是就下令所有波宁的女子,在出嫁时都可以享受一次“半副銮驾”的待遇。  

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不可考,但这种花轿的出现和波宁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经济繁荣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些习俗中,也能看出一个城市在当时的发展势态。  

如今中式婚礼已经渐渐被西式婚礼所取代,十里红妆成了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场景。  

所以这顶花轿也只能作为文物孤品藏于博物馆中,向参观者们展示它曾经见证的一个又一个十里红妆梦。阑只不过,世事无绝对,随着华夏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种中式的礼仪慢慢的都在恢复。  

比如结婚,比如大学生毕业。  

原来大学生毕业,弄一身黑袍子穿在身上,就如同一个黑巫师一样。  

现在却已经有大学,在毕业的时候穿着汉服进行毕业典礼了。  

这也是民族自信,这一点在结婚之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只不过中式婚礼太过奢华,一般人是办不起的。  

不说婚服,就算是一顶轿子,一般人也置办不起。阑不过,波宁那边从明清开始就出大商人,像是现在的大海市,连大海话这种方言,都是传自波宁那边。  

所以,大海周边是从来不缺富豪的,他们也应该用的起这种万工轿。  

所以在看到他之后,陈文哲会奇怪,那些波宁籍的大富豪们,怎么没有买下这顶轿子?  

这样的一顶轿子,就算卖个几百万,那些大富豪肯定也不会有任何犹豫的买下来。  

陈文哲看着慢慢成型的轿子,它还真是漂亮。  

最主要的是,这顶轿子建造的时间不短了。  

它应该是由清代的工匠建筑而成的,耗时肯定超过一万个工时。阑这样用来接送新娘子的花轿,十分华丽富贵,远看就像一座移动的宫殿。  

这样的一座如同宫殿一样的轿子,居然全部使用榫卯结构,一根钉子都没用。  

所以在制造过程中花费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令人惊叹。  

还有,万工轿的浮凋非常具有观赏价值,有圆凋、浮凋、透凋三种技艺方式,凋出了无数的花鸟人物,美不胜收。  

花轿上还凋刻了许多戏曲场景,十分有趣。  

轿子还有金箔作装饰,十分雍容华贵。  

而这样的轿子,很显然就算是在古代,也不是谁都用得起的。阑所以,当时的万工轿是用来出租当花轿的。  

就算是这样,也只有当时十分有钱的小姐才能够坐上一回。  

而只要乘坐,就肯定是令人艳羡的对象。  

看到这顶轿子,其他都不说,陈文哲的木工活和木凋手艺,肯定是能够达到宗师级了。  

这样精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