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不为人知的古代高科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了进一步核实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村长带了七八个人,用传统的插香点数的方法,每个房间插一烛香,就是这样,也来来回回的数了五六遍,还是数不清。  

每次统计出来的数都不一样,总是相差二三个数。  

这座古宅的房屋结构,非常复杂,有些是大房套小房,一进门,屋屋相通。  

许多暗房迷宫似的散布于楼上楼下,一不小心就会数漏。  

最后还是县文物部门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一些储藏室和根本不能住人的小暗房一概不算。  

这样统计出的房间数字,最后竟然和传说中讲的一样是108间,就是神奇。  

而这,也对古宅是洪帮的秘密联络点的说法,提供了依据。  

因为108间房,可能是彷照梁山泊中108位好汉,这样一个数字建造的。  

“水浒传”一直是民间帮会组织效法的范本,洪门也不例外。  

虽然有重重的迷雾,但古宅本身却是一座体现当时最高水准的建筑。  

这也是陈文哲当时关注这座古宅的原因,因为这座古宅内部的装饰,艺术性还是很高的。  

豪宅内有30多个天井,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钩花烫金,梁椽处处浮凋。  

就连燕子巢,都凋成形态各异的动物,栩栩如生。  

砌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良好,冬暖夏凉。  

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经多道工序粉刷,滑润无比。  

正房、偏房、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房错落有致。  

风火砖墙间立其中,排水系统设计科学,一百多年水火无忧。  

从屋内走出,爬上邻近高处,俯瞰整个村庄,船形巨宅逆水向东,周围数座古屋护卫驱逐,相当气派。  

这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它成功的利用风阻隔热原理,把连成一片的院落,分割成了数个防火安全区。  

这座以砖木结构的大宅院,取暖、作饭,大量使用少不了柴木,。  

这种极易发生火灾的混合体,由于防火墙的使用,百年来一直平安无事。  

特别是宅院的地下水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倾泻而出。  

但是150多年了,居然从未发生过下水道堵塞现象。  

宅内所有天井,雨过即干,不留积水。  

据那里的老住户讲,这条下水道从地下直通到下面的河里,可古宅的地面与河水只有很小的落差。  

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持畅通无阻村里的人说,在下水道建好后放进两只巨龟,它们在里面不停地清除着从古宅流下的污物。  

村里的很多小孩,在河边玩耍时,都曾看见过这两只大乌龟。  

当然,这只是神话了的传说,并不能当真。  

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这座大宅设计的有多么科学。  

而现代城市设计,很多人都认为国外做得好。  

其实,好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缺少了民族自信。  

原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就让我们视若无物,有目如盲的看不见了。  

其他古代科技,陈文哲还不敢说,但是在建筑设计之上,国内可以傲视世界的设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比如陈文哲小时候学习过的一片课文赵州桥。  

上千年的历史,让这座石拱桥一直完好无损的给人类做着贡献。  

赵州桥准确地向我们介绍了,这座神奇的古桥。  

为我们打开了,对古代桥梁建设认知的大门。  

与古代建筑一样,虽然如今现代化的写字楼林立,但总是代替不了古建筑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桥梁也是这样,新修建的大桥,在横跨长度以及建造环境方面,都有很大突破,但也替代不了古桥独具的韵味。  

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一座比它年代更为久远的石拱桥。  

这都主要得益于,古人在建造这座石桥时,所投入的智慧与汗水。  

尽管历经了如此长时间的风吹雨打,甚至有地震、洪水以及战乱炮火的影响,都没有击垮它,依旧屹立于洨河上不倒。  

其实,很多古建筑都是这样,像矗立在长江中的观音阁,被江水浸泡、冲刷多年,也丝毫未曾动摇。  

可是,屹立千年不倒,却在60年前彻底“消失”了,这就是赵州桥的悲剧。  

最后一次修缮是在1955年开始,直到1958年竣工。  

这一次是赵州桥第八次被修缮,同样也是最为全面的一次修整。  

古桥只保留了极少部分,其余全部被钢筋混凝土盖板代替。  

不过因为在结构与样式上依旧彷照旧桥,所以赵州桥虽然外表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实则已与一座新桥无异。  

由于重修过后缺少之前的古韵,有一部分人觉得新桥,并不能代替那座保留了千年的古桥,并且对此提出了质疑;  

不过,也有人们认为,虽然赵州桥换了一幅新的面孔,但并不影响它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更为重要的是,这座桥梁带给大家的是,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与建筑智慧,是我们古代科学技术上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  

那么只留下了一个外表的赵州桥,还是那座历经千年洪水冲刷而不倒的赵州桥吗?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还能支撑一千年的风霜雨雪吗?  

看看现代城市的设计,每次下雨都内涝严重,我们还能有点信心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