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定窑金彩均为国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  

贴花和手绘同时出现的瓷器,表现在上下装饰图纹用贴花,主要部位用手画。  

不过这种手绘,都是把画面,用复写纸拓在坯或瓷上,人工再上色。  

这种工艺,鱼缸用的比较多。  

凡瓷器上用了贴花,不论多少,此瓷器就不可能太贵。  

从瓷体上分析,贴花瓷其瓷体不管是否高白泥,多数都比较粗糙。  

高级日用瓷除外,好瓷体不会用贴花。  

如果是州潮瓷,目前所看到的都是贴花的。  

还有,景镇瓷用州潮贴花纸现象也很普遍。  

用贴花瓷比较多的地方,如餐具、花盆、各类鱼缸、各类大花瓶、小花瓶。  

用刻有装饰纹印,印上装饰图案,属人工绘制,有别于贴花。  

这一切工艺、特征,都决定了贴花瓷器是否有收藏价值。  

其实还是要看它的历史特征和数量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当然,如果是搞收藏,还是要尽量避开贴花瓷器。  

以上这四种装饰手法,都是针对尚未干透的瓷胎,直接进行雕刻装饰,所以也被称为胎装饰手法。  

它他们的出现,和当时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  

也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增进鉴赏情趣、丰富艺术表现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这些工艺,在真正行内人来说,属于基本功。  

如果踏踏实实沉下心来学习、工作,就算刚开始基本功不行,时间长了,怎么也会长进一些。  

最近陈文哲的长进速度可是很快,就算是研究一下雕刻工艺,也可以让他轻易掌握大量定窑制瓷手段。  

可以说,只要雕刻手艺过关,制作一些定窑瓷器,就绝对不是问题。  

当然,一些特殊工艺,还是需要重温一下的。  

比如金彩,这个在清代成就辉煌的工艺,其实在宋代就开始被利用,而定窑的金彩尤为出名。  

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周密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永不复脱是不可能的,年代久远,流传到现在的一些定窑金彩工艺的瓷器,都出现了破败景象。  

比如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其上金彩就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  

此外,霓虹根箱美术馆和文华馆,分别藏有黑釉描金花卉纹碗各一件。  

只不过,元以前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都或多或少的有点脱落。  

就算现在没有脱落,也切记不可用鸡毛掸子清扫,否则金彩一扫即脱落,切记,切记。  

之前陈文哲学习过清代金彩工艺,所以现在只是稍微熟悉一下宋代的工艺,知道宋代相比清代落后了那些,就可以了。  

仿制古代瓷器,最忌讳想当然的使用现代工艺。  

比如金彩,同一种工艺,因为年代不同,工艺也就不同。  

历代官窑瓷器中的“金彩”,肯定是不同的。  

金彩,是指一种采用黄金色釉上彩,作为装饰的制瓷手法。  

黄金这种贵金属,自古就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极其高贵的地位,自然也少不了用它来装饰瓷器。  

陶瓷上的金彩装饰工艺,主要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金箔装饰阶段。  

第二、本金装饰阶段。  

第三、洋金装饰阶段。  

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器物上的金彩特征,就可以大致判定出其制作年代范围。  

像是清描金的瓷器,我们现在已经十分熟悉。  

而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就不太了解,其实那个时期,一般都是采用金箔装饰。  

唐代已有金彩彩绘陶俑,但数量极少。  

宋代以后,用金彩作装饰的瓷器,数量才逐渐多了起来。  

特别是传世品中,还有黑釉、酱釉金彩定器。  

但宋代金彩瓷器,总体来说仍数少数。  

究其原因,很可能这时的金彩加工工艺,还不属于陶瓷加工工艺的范畴。  

应当是由当时的金铺负责加工,属于另外一个行当。  

因为我们在古窑址中,很少发现金彩瓷片,倒是在古墓葬、古窖藏、古文化遗存中时有发现。  

采用金箔装饰瓷器,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贴金,一种是戗金。  

明代的中,记叙过金箔的制作过程。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  

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  

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推〔椎〕打成。  

贴金是用毛笔,直接蘸胶液,在瓷器表面书写或描绘图案。  

待胶液半干时,将金箔粘贴上并压实。  

胶液干透后,再用硬毛刷将图案之外的金箔刷掉,只留下涂胶处的金彩图案。  

戗金是使用坚硬的工具,在釉面进行錾刻,然后再在錾刻的沟槽内填胶、贴金,待胶液干透再将沟槽外的金箔去除。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古人都离不开用胶液粘贴金箔。  

至于他们到底用的是什么胶液,众说纷纭,有说用大蒜汁的,亦有说用生漆的,至今还只是一个未解之谜。  

贴金箔用的胶,都是有机物质,几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大部分解。  

加之涂层很薄,留者甚少,非高科技手段无法破解。  

这时的金彩牢固度较差,保存至今者多数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