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七章一山还有一山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发现陈文哲听的认真,两个老人说的也更加起劲。  

原来陈文哲还真没有注意过,瓷器表面的各种老化痕迹。  

他只是想要做出老化痕迹,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  

至于这些老化是怎么来的,陈文哲最多算是一知半解。  

就说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  

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隔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化感。  

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再说豆腐花,这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  

用两个老头的说法,这种老化痕迹无法仿。  

当然,一般人也注意不到这一点,因为要想看到这种特征,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说到豆腐花,就不能不提到白云纹。  

这种老化痕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  

这种白云纹是受外界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老化痕迹,一般人还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继续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  

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的弯曲的交界不清的。  

老周的说法,还是没法仿。  

这陈文哲肯定不信,没法仿你研究出这种种细节干什么?  

陈文哲现在只能是感慨,一山还有一山高。  

这些细节他原来可都没有注意到,这样他仿制的瓷器,在这些细节上,就到处是破绽。  

想到这一点,陈文哲看两个老头的眼神,就变得不同。  

他在看放在旁边的高仿瓷器,好像它们现在到处都是破绽?  

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他原来也属于无知者。  

原来怎么看怎么漂亮的仿古瓷,此时却变成了丑小鸭。  

不过,丑小鸭却是真天鹅,现在就算还没有变漂亮,但是总有一天会变得。  

“您这些瓷器,少了一层浮蜡!”  

老周终于图穷匕见,说了那么多,还不是挑刺。  

而陈文哲还真就说不出什么来,因为人家说的是真的。  

浮蜡又指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而留下的蜡状物。  

干燥时滑溜,湿热时涩手。  

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個小时才能感知到涩手。  

天气干燥时,摸之,则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细腻的感觉。  

浮蜡,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仿的作品不滑手,这就可以鉴定出一丝端倪。  

点到即止,这种东西不能多说,因为陈文哲仿的已经足够好,就算没有浮蜡,也不过是美中不足,你也不能就因为这一点,说这些瓷器就是现代艺术品。  

所以,点了陈文哲一句之后,老周就直接转移话题。  

“说到坑货,我还真知道一些,坑货什么特征,我研究的肯定不如陈老板透彻,但是我见过不少回坑货。”  

回坑货是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  

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  

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这样又谈何挖掘整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哈哈!我就知道回窑货!”老李笑着道。  

回窑货是指有重新回窑加工过的迹象的古瓷,此类瓷,必有奇特精贵之处。  

常见的是:窑补。  

此类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两件有明显的回窑迹象,其色差是明显的。  

对于这种因为烧制不好,或者是出窑之后有缺损、缺陷的瓷器,回窑就是最好的选择。  

像是补生粉,这是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补之,曰“补生粉”。  

或再次入窑烘,但因温度不高,还是曰补生粉。  

若是高温修补,则曰“窑修”,或“窑补”。  

可见,补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货。  

补生粉,常见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陈设瓷,清降以来,尚没见到。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补釉,这是指二次入窑挂釉。  

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也不是成套器。  

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  

需要补釉的瓷器,也肯定也不是一般的瓷,遇到了自然不可轻视。  

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  

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  

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  

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对于烧窑,陈文哲可是真懂,既然两个老头把技术向着烧窑靠拢,陈文哲自然也就会稍微露一手。  

对于烧窑,他最厉害的是控火。  

而控火不行,就会出现次火。  

这种现象又叫欠火工,即窑火温度不足。  

因欠火,会使瓷器相应地出现差异,如色彩,硬度,瓷声等方面。  

常有人将次火瓷,当仿品判断。  

另有工艺设计的低温瓷,也会如次火瓷。  

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是温度高了就变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黄土胎的神韵。  

完整的次火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