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奇葩之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已经过了半个月,寻宝该准备的工作,已经全部做好,陈文哲也是时候出发,去寻找一下那座古墓,最少也要看看情况。  

也许小鬼子就没什么运走呢?那不是就便宜了他?  

黄金他不看重,但是那批南越王的陪葬品,  

他看的十分眼热啊!  

特别是那利用大批能工巧匠制作出来的玉器,更是让他心动。  

最近陈文哲查找了不少资料,特别是关于霓虹侵略南越的资料。  

其中有很多事情,他看着就感觉比较怪异。  

比如为何南越百姓在霓虹的进犯,会夹道欢迎?  

按照常理来讲,大家对侵略者都是十分仇恨的,  

因为这些人残杀无辜民众,让所有人失去了安稳的生活,种种暴行让所有人都愤怒不已,  

简直是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  

那么会不会有国家不恨侵略者呢?这虽然听上去有点难以理解,但事实上还真有,这个国家就是南越。  

那么你知道当年霓虹大举进犯南越时,为什么百姓不对其喊打喊杀,却夹道欢迎吗?答案只有两个字:国情。  

这其实是国情导致的现象,我们还要从南越的历史进程说起。  

世界上有的国家,从建立之初就一直保持着独立,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属于管理和控制别人的一方。  

像这样的国家,对外族的侵略,总是十分反感。  

像华夏就是这样,不管内部打得多厉害,一旦有侵略者进犯,那必定是要不死不休。  

但南越不一样,南越历史上独立的时间反而很少。  

以前是我们的藩属国,连国名都是嘉庆皇帝赐的。  

华夏清政府没落以后,又成为了法兰西的殖民地。  

再后来就是小鬼子了,  

所以南越其实也想独立,也会进行反抗,但是在侵略者进犯时,他们的抵触要更小一些。  

还有就是法兰西当初殖民南越的时候,手段非常残忍。  

在法兰西看来,南越就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以及资源产地,所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去作恶。  

法兰西将很多南越人都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让他们干非常繁重的工作,但是给出的报酬却非常低,断了不少南越人的活路,整個南越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南越当时也组织过抗法军队,试图把他们赶出去,可惜的是也没起什么效果。  

霓虹当时则是和法兰西达成了一些协议,所以之后霓虹就派了大量军队去南越。  

当时霓虹也宣传的非常好,表示自己不会伤害当地民众,加上他们又是和平侵入,所以南越人觉得霓虹来了,自己就不用受苦,  

自然是要夹道欢迎的。  

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呢?霓虹的确是没有杀害南越民众,  

但是他们从南越掠夺走了大量资源。  

最后的口粮都没了,间接饿死了大量南越人。  

南越人以为自己迎来的是救世主,却没想到这是豺狼走了又来虎豹,他们夹道欢迎的人,反而把他们推进了深渊。  

侵略者永远都不会是好心的,南越当初之所以不恨霓虹人,有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被蒙蔽。  

在意识到国家的状况越来越差以后,虽然已经习惯了被侵略被占据,南越的反抗意识也是越来越强,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后终于取得了自由和独立。谷辨这些其实并不好笑,真正好笑的是,到现在很多南越民众,至今仍然认为是日军的到来,才使南越获得了独立。  

当然,独立了也没让这片大地开始平静,之后,他们就一直走在反对殖民,反对侵略的道路之上。  

其实,对于这样的南越,陈文哲还是乐见其成的。  

别人愚蠢,跟他一个华夏人没关系,而现在跟他有关系的是,当年小鬼子的掠夺图。  

进入一个国家,搜刮资源是第一要务。  

粮食什么的肯定是第一选择,要不然当年小鬼子也不会间接的饿死了两百多万南越人。  

陈文哲不关心这些,他关系的是当年小鬼子在南越开发的矿藏。  

其中最多的是铁矿、煤矿等等而宝石矿,在当年虽然也有掠夺,但是这不是战略资源,战事紧要关头,肯定不会第一时间开发。  

只不过,当年的南越人太配合了,加上南越人口众多,还是有一些霓虹国内的贪婪资本,在不停开发宝石矿的,特别是红蓝宝石矿脉。  

也许是因为当年的小鬼子,没法增加更多的人手开采,也许是保密工作太好,这才让那座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宝石矿场,一直隐藏了几十年。  

而十分巧合的是,这座宝石矿场最近被发现了。  

更加巧好的是,发现人就是黎家,就是卖给他尖晶石的那个黎家。  

他家开采的是尖晶石,至于原来的红蓝宝石矿脉,有其他人开采。  

南越这个地方比较奇怪,其实宝石矿他们发现的很早,但是重大发现却是从八几年开始的,九几年才开始用机械化开采。  

而中北部山区的各种矿产资源,因为深藏在群山之中,探查、开采就更加艰难。  

特别是一些小矿脉,有时候找到了,也并没有资金开采。  

甚至是入不敷出,所以就一直没有开采。  

黎家发现的那座矿脉,就是这种情况。  

而原来小鬼子之所以开采,完全是因为他们开采成本低,也可以说人工成本根本就没有。  

只要管饭,就可以开采宝石,他们又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