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一种壶型,千变万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着陈文哲,陈星辰苦笑起来,这是没完没了了?  

打击一两次也就算了,怎么还打击起来没完了?  

陈文哲心中只能不停的大喊:我真没飘!  

要知道这僧帽壶,可是被称为历代以来最难制作的瓷器之一。  

当然,紫砂制作的僧帽壶,也不会简单就是了。  

所有瓷器制作中,要数僧帽壶最难制作,这是历代优秀工匠们的人生追求和目标。  

僧帽壶在历史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而从一些研究的资料来看,僧帽壶开始制作应该在宋代,而且北宋官窑瓷器就开始生产僧帽壶。  

之后元代也有烧造,但由于制作难度大,所以数量不多。  

到了明代早期,随着国力增强,景镇烧造了较多的青花僧帽壶。  

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到了紫砂壶。  

这种茶壶,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  

它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  

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这种僧帽壶虽然制作工艺很难,但是,越是难以制作,历代以来的制壶大师,就越是会制作一些。  

所有人都想做一件,而且还都有所不同,所以就造就了一种壶型,千变万化!  

元器形体敦实、壶颈较粗、壶流略短。  

明器壶流略长,清器颈略高,腹部略瘦。  

这种茶壶,有青花、红釉、蓝釉、白釉、五彩、斗彩、珐琅彩、珐华彩等。  

虽然品种众多,但是流传下来的真不多。  

陈文哲之所以知道,还是因为一幅画。  

清宫旧藏《美人图》中的第四幅,为《禛妃行乐图》,又名《博古幽思图》。  

图中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  

背景是橱柜式多宝格,多宝格内,北宋汝窑水仙盆、三足洗。  

以及美女身后显露出的,大半个汝窑花形盏托和商周青铜觚。  

其他还能看到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玉雕紫檀插屏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具有典型的皇家富贵气派。  

图中可以看出,为了安全起见,僧帽壶置于架子一半以稳固。  

那是一件宝石红的僧帽壶,图中画的十分清楚。  

种种迹象足以证明,古人对宝石红僧帽壶的喜爱,其珍贵可想而知。  

要知道,那可是在皇家,在宫廷之内。  

也就是说,那宝石红釉僧帽壶,就算是在皇室之内,也很是珍贵。  

僧帽壶造型挺拔端庄,线条有力,工艺制作难度极大,非一般工匠所能及。  

是否能制作精美的僧帽壶,也能看出工匠的造诣水平。  

这也是工匠的自我挑战,特别是四方型僧帽壶的加工,更是难上加难。  

也只有一流的工匠,方可为之。  

而现在出现在众人眼前的,就是一尊四方形僧帽壶。  

不要看刚才陈文哲做着好像很简单,速度也很快,可其中的工艺,却是很难。  

四方壶,顾名思义,就是四方形状的,上面的壶口,就是一个类似僧帽的形状。  

这些,都是依靠一片一片的泥片,接胎塑形而来。  

当然,这里面和泥、练泥,也有一部分难度,而最难的还是接胎和塑形。  

所以,不管古今,能存世的僧帽壶,都不算多。  

当然,现在的民间还有一定数量的僧帽壶。  

因为明代宣德和成化生产的数量,相对多一些,其他年份生产较少。  

再有就是,现在宜兴的紫砂生产较多。  

只不过,由于僧帽壶的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制作难度极大,所以景镇那边,自清代乾隆之后,就不再生产。  

特别是到现在,一些紫砂大咖名流,纷纷以做僧帽壶为荣,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制壶艺人中人才辈出,除已故大师顾景洲,仿制过僧帽以外,很多大师和艺人都不敢贸然制作,可想而知制作之难度。  

僧帽寓意为步步高升、吉祥如意之意,一直以来倍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  

但市场所见多是做工粗糙,滥于充数之类,难得一见之精品。  

就因为难以制作,所以,只要制作出来,那价格就不低。  

就算是简配了再简配,只要能制作出来,被人说一声这是僧帽壶,那就能轻松卖个几千块钱。  

如果形制再稍微复杂一些,或者你能仿制出名家的制式僧帽壶,那身价立马不同。  

现在市场上,只要是稍微好一点的僧帽壶,价值立马破万。  

其他瓷器、紫砂,价格增长的肯定不会这么夸张。  

所以,这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就算是现在,只要市场上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会得到藏家追捧。  

这些事情,陈文哲就算不说,陈星辰等人,做为大美院出身的专业人士,自然也都清楚。  

所以,在看到陈文哲轻轻松松的,就制作出来了一尊,简配版的僧帽壶,他们才会傻眼。  

就算是再怎么简配,这也是四方僧帽壶啊!  

就这么一直小茶壶,没有个七八万,恐怕是买不到手。  

也就是说,就因为这是僧帽壶,就算是陈文哲也会因此受益。  

他原来的茶壶,能够轻松卖到五万六,而这一尊,可以轻松卖到七八万。  

要是制作的再复杂一些,再多费一些心思,一把四方僧帽壶,可以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