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迁都之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80章迁都之议蒋奇急中生智,还真想出来一个办法。  

他派人将阎柔的父母妻儿全部请到自己府中,好生照料,并派了亲信蒋统带了阎家一个忠仆南下去见阎柔。  

蒋奇让蒋统带的是口信。带上阎氏忠仆是用以取信阎柔。  

阎柔在河间遇到蒋统一行。。  

听了蒋统之言,立时大怒道:“我麾下步骑数万,所过处郡县俯首,蒋奇竟敢扣留我之老小,欲与我为敌耶?”  

蒋统忙解释道:“将军息怒。前将军非扣留将军家眷,实为保护。  

陛下旨意下达,削将军爵位。前将军认为或为一时恼恨,不久或会重新启用将军。  

为免有人揣测上意,惊扰将军家眷,故行此策。  

为此,前将军担了极大干系。  

请将军察之。”  

阎柔脸色缓和下来,又问忠仆。果如蒋统所言,蒋奇对阎柔父母待如长辈,并未虐待。  

他若有所思,广阳太守阴夔乃袁氏故吏,与袁绍关系密切,蒋奇或许是在担心他从中作梗。  

蒋奇既有和平共处之意愿,阎柔也不想凭空树敌。  

但就食之处,还得必须得有的。  

蒋奇所在的广阳郡虽是自己家乡,但蒋奇肯定不可能会让出来。  

涿郡太守温恕体弱多病,文治突出,武力不弘,是个软柿子,就选他了。  

阎柔以河间太守石晋拒绝提供粮草为由,声称将率大军东下,攻击河间首府乐成。  

石晋闻讯震恐,派人北向蒋奇,南向鲜于辅、苏由求救。  

阎柔私下却率骑兵日夜兼程北上,先取易县,又破范阳。  

范阳距离涿郡治所涿县只有百里左右。  

涿郡太守温恕大惊,急派郡兵守巨马水,并向蒋奇求救。  

蒋奇命温恕固守涿县,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将会派兵救援。  

温恕只得将郡兵撤回涿县。  

他手中原来只有两千郡兵,曾被张燕蹂躏过一遍,损失不小,痛定思痛,又招募壮士,加强训练,如今约三千兵,进取虽不足,守城颇有余。  

等到年底,阎柔却不至。  

阎柔占了河间的易县以及涿郡的范阳、固安、北新城之后,就养精蓄锐,不再动弹。  

蒋奇兵亦不至。  

蒋奇原来有打过捡便宜的心思。如果阎柔敢攻涿县,曝师城下,蒋奇完全可以趁其疲敝,袭而破之。  

现在发现阎柔头脑清醒,处事冷静,蒋奇在表示遗憾的同时,也松了一口气,能不跟阎柔起冲突还是不要起的好。  

蒋奇实在不想在面对汉军、燕军东西两面威胁的同时,南方再出现一个敌人。  

但蒋奇的软弱却助长了王松、张岐的野心。  

阎柔能占涿郡,我等为何不能占渔阳、代郡?  

幽州局势表面上平静,台面下却暗流奔涌。  

蒋奇如同坐在一个火山口上。  

关羽自驻兵荡阴之后,隔三差五派兵北上袭扰邺城。  

邺城周围百姓纷纷逃亡。  

袁绍能够感觉到朝野上下的不安情绪,知道必须尽快做出决定,不然朝廷有崩溃之危。  

他召集尚书令田丰、太常辛评、侍中辛毗、卫尉逄纪、少府郭图等商议应对当前局势之策。  

在这次议事之前,袁绍已单独接见过逄纪,将自己的打算做了暗示。  

听了袁绍开场白后,逄纪便开口道:  

“车骑遭伪汉偷袭,壮烈殉国,军士伤亡较大,使得关羽得逞一时之凶。  

某观关羽骄傲跋扈,拥兵自重,已派细作至伪汉境内散布其欲自立之消息,行反间之计。  

三人成虎,此事若持之以恒,必可见效。  

然此乃长久之策,难解眼前之危。  

关羽麾下皆伪汉之猛将,凶残悍滑,日夜袭扰国都,人皆不堪其扰。  

邺都无险可守,而我仅有齐王、左将军两军在侧,前将军、后将军兵皆在边地,一时难以到达。  

某以为当暂避关羽锋芒为上。”  

田丰道:“暂避锋芒?避往何处?”  

逄纪道:“至少应避至有险可守之处。邺都与关羽仅隔着一道洹水,水浅且窄,贼兵轻松可渡。”  

田丰脸上带着讥嘲:“冀州只有漳水较宽,君意是要退至漳水以北了?”  

逄纪道:“有何不可?冀州核心在赵与巨鹿,邯郸大城也,完全可以作为临都。”  

田丰斥道:“胡扯!冀州菁华全在魏郡,若退至漳水以北,魏郡、清河,乃至渤海,皆与我隔漳水相望,伪汉攻之,我等何以相救?  

是欲弃此三郡耶?  

况且,若弃邺都而走,国本摇动,人心离散,欲都邯郸,岂可得耶?”  

逄纪恼怒道:“君若有计退关羽,尽管说出,不然虚做大言,于事无补,又有何益?”  

田丰冷冷道:“我自然有计退之。  

其一,伪汉之根基在河南,虽暂窃河内,人心未孚,光是内部治理就要牵扯其大量精力。  

且河内百姓穷困,伪汉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以之为根基,军粮仍需从兖豫运输。  

只要大军坚守邺都,关羽就不得不在荡阴驻守大军,使得其军无法撤至河南或怀县休整。  

天色渐冷,伪汉曝师远征,还能坚持多久?  

待其疲惫,我军自可趁其疲惫而伐之。  

其二,伪汉集兵于河洛,虽一时得逞,击败沮公,然其河东、青州皆空虚,亦有机可乘。  

比如卫将军可攻河东,后将军可攻青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