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先打弱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鼓点,行进越来越快,最后奔跑起来。  

阎柔举矛大吼道:“不击破当面之贼,我等皆为俘矣!杀!”  

双方前锋轰然撞在一起。  

杀声震天。  

汉兵是精锐,阎柔士兵也不是软蛋。双方奔马肆虐,乱矛齐出,上来就是一命换一命的惨烈,只有先死后死的区别,没有你死我活的可能。  

夫战,勇气也!  

在刘备军中担任屯长、队长,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个人勇武。如果不能在个人勇武这项上服众,这个屯或队就不可能有战斗力。单纯的智将只可能存在于高层军官中,文弱之士无法在基层军官中立足。  

一旦有恶战,队长、屯长等基层军官的战死比例也是最高的。刘备军法明确规定,临战,军官必须冲锋在最前。否则便会被军法处死。  

扬武军,訾渊师,魏罗曲,李武屯,郑奉队五十多人,与阎柔骑军只一个照面就死伤过半。勇武过人的郑奉硬生生阻住一匹战马,自己也当场战死。  

屯长李武在他左边隔了四个汉兵,也是第一排,刺死一名敌骑,却被敌人战马撞到,口吐鲜血,委顿在地。  

屯副张韬接过第一队指挥权,高呼道:“贼骑已颓,杀!”抓住牺牲战友以生命将敌骑马速降低下来的机会,奋身扑击。  

虽见死伤如此惨重,屯宣教刘唯眼睛都不眨一下,怒吼着率第二队冲上,举矛猛刺敌人战马和骑士。  

张韬、刘唯等吼声如雷,奋不顾身,硬生生将敌骑顶住。  

魏罗一曲700人为前锋,李武屯和高翰屯在先,硬顶住敌骑冲击,代价也极为惊人,百余人失去战斗力。  

自从破曹操、击颜良、战晋阳后三年来,扬武军何曾遭过这么大的损伤,魏罗眼睛血红,曲旗猛烈前倾,吼道:“杀!”  

朱樟所在的中军升起三面红色战旗,鼓声更加急促。  

这是继续猛攻的号角。  

常复、王宣二师听到鼓声、看到旗帜,常复叫道:“訾师长以血肉之躯,顶住敌骑,为我等争得战机。速速进攻,勿落人后!”  

王宣也吼道:“杀敌立功,就在今日!”  

汉兵列阵而进,矛戟齐出,或刺或勾。  

魏军骑士纷纷落马。  

骑督王邺见势不妙,连忙吹响号角,向后撤退。  

朱樟趁势掩杀。  

阎柔亲自指挥步卒抵挡,方才将骑兵接应回来。清点损失,三千骑兵折损数百人,比扬武军损伤还大。  

阎柔心中骇然:这还是以骑凌步,若是以步对步,岂非伤亡更大?  

阎柔一时忘记轻骑应当冲击未成列之敌或攻击侧翼,若击有备之敌,胜负其实很难逆料。  

见无法轻易击破朱樟,阎柔只得向南走。  

向南就距离野王更远。  

但阎柔没有更好办法。现在只有东南方向尚有空隙。  

他又不敢放开步子突围,那样很难保持队形和编制,容易变成溃败。  

成建制突围,步伐就慢,无法拉开与汉兵的距离。  

此时黄忠、太史慈二军已经简单休整完毕,重新起身,向南迂回包抄。  

朱樟、许褚追着阎柔尾巴不放,庞德持弩监视,一旦发现阎柔又回军反击的苗头,就上前怒射。  

阎柔且战且退,被逼得往州县转进。  

夜色渐晚,阎柔只得就地扎营。  

朱樟、许褚和庞德也扎营休息。  

天色微明,阎柔发现,汉兵已将自己重重包围。  

却是太史慈、黄忠以及庞德抽调出来的两个师不用作战,疾行迂回,穿插到阎柔的前面,兜了过来。  

州县守兵见汉兵势大,不敢出城接应,派人向怀县、武德求救。  

怀县有兵三千,武德有兵一千,都属于沮授麾下。  

怀县守将对袁绍忠心耿耿,奋然提兵来救,太史慈望了望其阵势,神色不动,命祖歆:“与我破之!”  

祖歆高声接令,率一师奔出。  

怀县守将见祖歆兵少,冷笑道:“我三千精锐,汉兵竟敢以千余人阻我,何其轻敌?我必破之!”  

怀县兵步骑齐出,声势浩大。  

祖歆成偃月阵,安立不动。  

怀县守将又笑:“敌阵如此薄弱,我等一冲即破,必可救出右将军。等车骑大军赶至,此辈皆为俘矣!”命魏兵奋勇向前。  

阎柔见怀县守兵悉军出城,脸色难看,汉兵这是一石二鸟之计。是要拿自己做诱饵,引怀县、武德兵出,以便袭占二城。  

此二城当黄河渡口,乃是要地,怀县曾是河内郡治所,也是如今魏军后勤辎重屯地之一。  

若下二城,阎柔军心必散。  

但怀县兵既出,阎柔也没办法让他再回去,又不能坐视其覆灭,只得击鼓聚将,向东南方向的黄忠、太史慈发起猛攻,呼应怀县兵。  

怀县守将冲至祖歆阵前,高呼突进。  

喊杀声未落,迎面就是一拨弩矢。  

然后弩矢一波接着一波,连绵不绝,形成遮蔽天空的铁幕。  

转眼间数千支铁矢射了出去。  

这正是刘备的饱和打击理念。  

非有巨大的财力、物力做支撑,此理念不过空中楼阁。现在却让怀县守将尝到了滋味。  

怀县守将躲在大盾后,耳中全是魏兵的惨叫声,满腔热血和勇气早已消失无踪,身体抖如筛糠。  

这汉军弩矢如此之快,是怎么做到的?  

这要去问刘备倾注大量心血的匠器营,规模宏大的军械厂,以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