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王佐(2/3)
从冒险讨灭曹操后,一直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竟是无隙可乘,让田丰有些气馁。
魏国文武密议良久,除了拼命催促轲比能出兵外,一时拿不出更好的方略来应对刘备的威胁。
刘备派使者至襄阳,呼楚王刘表,欲与其会于鲁阳。
刘表接见使者,听了刘备旨意,心中惊疑不定,询问亲信重臣意见。
楚王傅刘先道:“凉州垂平,朝廷之患唯有河北。魏国在,大王安。勿忧朝廷对荆州不利。鲁阳之会,臣愿代大王前往,大王安坐即可。”
刘先对刘备观感一直不佳,现在仍旧采取不合作态度。
侍中邓义持不同意见:“国家雄才大略,既提出鲁阳之会,怎能接受大王不往?若大王不往,如何安国家之心?为免北伐河北关键时刻,荆州出现突发事件,国家或会先行削藩。届时,荆州当朝廷大军,魏国真会相救么?”
邓义是个鸽派,以前刘备刚据有中原四州之时,就支持与刘备结盟,现在更是对朝廷心怀善意。
章陵太守蒯越则支持刘先,侍有袁绍在北,认为:“唇亡齿寒,魏国岂会不救?有魏国在,朝廷岂会先伐我?”
邓义反驳道:“若魏主真懂此理,曹孟德不会失兖州,韩文约不会失关中。殷鉴不远,魏主实不可靠。臣建议大王前往鲁阳,深表荆州不背盟之心。”
刘表默然,问道:“若陛下索要质子,该当如何?”
邓义脸皮微微抽动,心知刘表是爱惜幼子刘琮,担心朝廷索要刘琮为质子。这种儿女情长跟魏主袁绍救援曹操前夕,因幼子生病而耽搁,不相上下。
尚书令蒯良凛然道:“大王,国事为重,岂能爱一子而忽国事?”
蒯氏兄弟,观点不一。蒯越偏向自立、自保,蒯良则认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势在刘备,已不可阻挡。
刘表无言以对。
综合麾下文武意见,参与鲁阳之会的鸽派明显占据上风。
刘备的旨意不容违逆。这是其麾下大军战无不胜铸就的赫赫威名,也是其恢弘大度宽仁爱士形成的仁德之风。
哪怕是最有英雄之气的文聘、黄忠,也没有一定要铁了心与刘备血战到底的想法。如果刘表决心抵抗,两人自然会英勇作战,绝不会背主投降。然而若是刘表愿降,两人也会听令行事。
既然做了决定,刘表便不再耽搁,调集了刘磐、文聘、庞季、黄忠等猛将率兵护卫,向鲁阳而去。
在等候刘表的时间里,刘备再一次来到颖阴。这是刘备今年第二次来到颖阴。刚从中京西上巡视颖川时,就来过一次。
虽然仍旧是轻车简从,但必要的保卫工作却不可少。颖川太守徐邈先行将颖阴戒严,街巷一空。
刘备在华歆、张昭、贾诩、郭嘉陪伴以及典韦、鲍出等勇士护卫下,再次到了高阳里。
里巷平直,地面整洁,虽值冬季,桑叶皆落,寒意萧瑟,仍有种恬静自在的出尘之感。
刘备命荀衍近前,道:“卿可叩门。”
荀衍忙跪倒:“臣弟愚鲁,不通礼数,其罪当死,乞陛下垂恩!”
天子驾到,谁敢不迎?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当诛。
刘备笑道:“卿且起。卿弟此前患病,朕带了御医前来,可为其诊治。”
虽是寒冬腊月,荀衍仍旧汗流两鬓,哪敢起来,叩头不止。
刘备命鲍出将他扶起。
荀衍只得上前叩门。
无人应答。
荀衍叫道:“文若,陛下驾到,还不速速开门!”声音中充满焦急和惶恐。
荀衍原为偏将军,都督陈留、东郡诸军事,迎击沮授、阎柔。刘备平定娄圭、甘宁之乱,沮授、阎柔退回河北,河洛前线军事又统一归属关羽指挥。荀衍因功升为准将,日常在枢密院点卯,暂无职司。
荀衍原在曹操麾下,三年前刘备破兖州、逐曹操,俘获荀衍、荀彧等。荀衍归降,荀彧不肯。刘备爱其才,没有强迫。
这几年刘备每年都命三公征辟荀彧,后者皆不应。
现在这个时代就吃这一套,刘备也没太好办法。总不能像董卓以灭族威胁蔡邕来逼其做官吧。董卓名声狼藉,安可效法?
刘备想效法自己三顾茅庐的故事——唔,这个说法好像有点不对劲。政务繁忙,一直没抽出时间。今年夏末欲至洛阳,顺路巡视豫州,遂至颖阴登门见荀彧。荀彧辞以患病,不应诏令。
今天刘备二顾高阳里。
荀衍出声后,院里传出些声响,须臾,院门吱呀一声打开。
荀彧率领其家人拜倒一片。
鲍出等进入院中,抢占位置。排查危险。典韦紧跟在刘备身旁。
侍从高声道:“陛下驾到!”
刘备踏入院中。
荀彧再拜道:“草民荀彧,拜见陛下!”
刘备上前亲手将荀彧搀起,打量他憔悴的面容、瘦弱的身体,不由道:“文若,君如此清减,是忧心朝政,还是挂牵黎民?
古贤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君处江湖之远,如此憔悴,是担心执政有所失乎?”
荀彧愣住了。
是啊,自己在忧什么?
不是忧虑五斗米。自己衣食皆足。
不是忧诛惧死。荀氏名满天下,就算自己不应征辟,以刘备宽仁之名,也不会肆行诛杀。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魏国文武密议良久,除了拼命催促轲比能出兵外,一时拿不出更好的方略来应对刘备的威胁。
刘备派使者至襄阳,呼楚王刘表,欲与其会于鲁阳。
刘表接见使者,听了刘备旨意,心中惊疑不定,询问亲信重臣意见。
楚王傅刘先道:“凉州垂平,朝廷之患唯有河北。魏国在,大王安。勿忧朝廷对荆州不利。鲁阳之会,臣愿代大王前往,大王安坐即可。”
刘先对刘备观感一直不佳,现在仍旧采取不合作态度。
侍中邓义持不同意见:“国家雄才大略,既提出鲁阳之会,怎能接受大王不往?若大王不往,如何安国家之心?为免北伐河北关键时刻,荆州出现突发事件,国家或会先行削藩。届时,荆州当朝廷大军,魏国真会相救么?”
邓义是个鸽派,以前刘备刚据有中原四州之时,就支持与刘备结盟,现在更是对朝廷心怀善意。
章陵太守蒯越则支持刘先,侍有袁绍在北,认为:“唇亡齿寒,魏国岂会不救?有魏国在,朝廷岂会先伐我?”
邓义反驳道:“若魏主真懂此理,曹孟德不会失兖州,韩文约不会失关中。殷鉴不远,魏主实不可靠。臣建议大王前往鲁阳,深表荆州不背盟之心。”
刘表默然,问道:“若陛下索要质子,该当如何?”
邓义脸皮微微抽动,心知刘表是爱惜幼子刘琮,担心朝廷索要刘琮为质子。这种儿女情长跟魏主袁绍救援曹操前夕,因幼子生病而耽搁,不相上下。
尚书令蒯良凛然道:“大王,国事为重,岂能爱一子而忽国事?”
蒯氏兄弟,观点不一。蒯越偏向自立、自保,蒯良则认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势在刘备,已不可阻挡。
刘表无言以对。
综合麾下文武意见,参与鲁阳之会的鸽派明显占据上风。
刘备的旨意不容违逆。这是其麾下大军战无不胜铸就的赫赫威名,也是其恢弘大度宽仁爱士形成的仁德之风。
哪怕是最有英雄之气的文聘、黄忠,也没有一定要铁了心与刘备血战到底的想法。如果刘表决心抵抗,两人自然会英勇作战,绝不会背主投降。然而若是刘表愿降,两人也会听令行事。
既然做了决定,刘表便不再耽搁,调集了刘磐、文聘、庞季、黄忠等猛将率兵护卫,向鲁阳而去。
在等候刘表的时间里,刘备再一次来到颖阴。这是刘备今年第二次来到颖阴。刚从中京西上巡视颖川时,就来过一次。
虽然仍旧是轻车简从,但必要的保卫工作却不可少。颖川太守徐邈先行将颖阴戒严,街巷一空。
刘备在华歆、张昭、贾诩、郭嘉陪伴以及典韦、鲍出等勇士护卫下,再次到了高阳里。
里巷平直,地面整洁,虽值冬季,桑叶皆落,寒意萧瑟,仍有种恬静自在的出尘之感。
刘备命荀衍近前,道:“卿可叩门。”
荀衍忙跪倒:“臣弟愚鲁,不通礼数,其罪当死,乞陛下垂恩!”
天子驾到,谁敢不迎?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当诛。
刘备笑道:“卿且起。卿弟此前患病,朕带了御医前来,可为其诊治。”
虽是寒冬腊月,荀衍仍旧汗流两鬓,哪敢起来,叩头不止。
刘备命鲍出将他扶起。
荀衍只得上前叩门。
无人应答。
荀衍叫道:“文若,陛下驾到,还不速速开门!”声音中充满焦急和惶恐。
荀衍原为偏将军,都督陈留、东郡诸军事,迎击沮授、阎柔。刘备平定娄圭、甘宁之乱,沮授、阎柔退回河北,河洛前线军事又统一归属关羽指挥。荀衍因功升为准将,日常在枢密院点卯,暂无职司。
荀衍原在曹操麾下,三年前刘备破兖州、逐曹操,俘获荀衍、荀彧等。荀衍归降,荀彧不肯。刘备爱其才,没有强迫。
这几年刘备每年都命三公征辟荀彧,后者皆不应。
现在这个时代就吃这一套,刘备也没太好办法。总不能像董卓以灭族威胁蔡邕来逼其做官吧。董卓名声狼藉,安可效法?
刘备想效法自己三顾茅庐的故事——唔,这个说法好像有点不对劲。政务繁忙,一直没抽出时间。今年夏末欲至洛阳,顺路巡视豫州,遂至颖阴登门见荀彧。荀彧辞以患病,不应诏令。
今天刘备二顾高阳里。
荀衍出声后,院里传出些声响,须臾,院门吱呀一声打开。
荀彧率领其家人拜倒一片。
鲍出等进入院中,抢占位置。排查危险。典韦紧跟在刘备身旁。
侍从高声道:“陛下驾到!”
刘备踏入院中。
荀彧再拜道:“草民荀彧,拜见陛下!”
刘备上前亲手将荀彧搀起,打量他憔悴的面容、瘦弱的身体,不由道:“文若,君如此清减,是忧心朝政,还是挂牵黎民?
古贤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君处江湖之远,如此憔悴,是担心执政有所失乎?”
荀彧愣住了。
是啊,自己在忧什么?
不是忧虑五斗米。自己衣食皆足。
不是忧诛惧死。荀氏名满天下,就算自己不应征辟,以刘备宽仁之名,也不会肆行诛杀。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