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厉兵秣马(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58章厉兵秣马刘备按部就班进行收网,袁绍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半年前,也就是公元196年正月,北汉主刘旭禅位于魏王袁绍,袁绍称帝,国号魏。  

臧洪起兵于东郡,讨伐袁绍。  

鲜于辅在渤海、平原观望。刘虞之子刘和逃奔鲜于辅。  

袁绍用尚书令田丰之计,宣布已诛杀刘和,又封鲜于辅为后将军,派使者赐婚,将十岁的安庆公主袁惠嫁给鲜于辅之子鲜于敏。  

鲜于辅遂拒刘和。  

刘和最终为审配捕杀。  

袁绍派沮授征讨臧洪。  

沮授隔断关羽对臧洪的救援,派轻兵奔袭东武阳。  

臧洪迎击,战败,回城固守。  

其余响应臧洪的县城见势不妙,攻杀为首者,重新易帜,重归袁绍麾下。  

沮授派一万兵围东武阳,城中百姓见状,多有逃出城者。  

臧洪孤军守城,掀不起任何风浪,成为被遗忘的角色。  

公元196年二月,袁绍闻田豫西至潼关,担心刘备平定关中,忙召集麾下文武议事,讨论是否要出兵袭击河东。  

刘备在河洛之地兵力并没有减少,越黄河攻兖州,似不可行。  

河东之地则一下子少了周泰、陈禄、陈到三军,太原只有臧霸、河东只有高顺,相对空虚。  

若能夺取二郡,可切断田豫后路,与韩遂夹击,或能将田豫一鼓歼灭。  

田丰道:“我军西入太原、河东,只有走太行陉道,道路崎岖,行进困难,虽只有臧霸、高顺二军,其扼守险要,足以使我军不得前进。  

若走南线,河内有朱樟、张辽、庞德三军,关羽在河洛一线又有司马俱等六军,相互呼应,非悉起大军,难以破之。  

而我军连年征战,不得休息,粮食缺乏,后勤不丰,恐难支持如此倾国之战。  

正如东汉主无力渡河来攻我一样,我军也难渡河往攻之。  

东汉主经营关中、凉州,仅动用一二支偏师,其余全运用政治手段。  

我军亦应针锋相对。”  

袁绍忙问:“计将安出?”  

田丰道:“荆州刘景升,本可倚重,与我军一北一南,夹击东汉,然其鼠目寸光,不思进取,竟被东汉主笼络,不足与计事。  

关中韩文约,若用心经营陇右、河西,居高临下,足可割据一方,然其贪关中之地,妄图以之为根基。现在东汉主派人煽动河西诸郡叛韩遂,韩文约反被困锁于关中,恐怕时日无多,亦难为盟。  

羌氐杂胡,地处悬远,且种群杂多,如蛇无头,亦无法借重。  

只有北方鲜卑,与东汉主有仇,太原之战后,轲比能趁机吞并他部,潜伏锋芒,默默发展,如今控弦之士不下二十万,思欲报仇,此乃我军之坚定盟友,必须深加笼络。  

若轲比能夺取并州、河东,与我军一西一东,并肩南下,破东汉有望。”  

袁绍道:“鲜卑反复无常,不听调遣,如何使之攻并州?”  

田丰道:“可封轲比能为王,并赐以公主,与之联姻。”  

袁绍道:“朕只有一女,方才十岁,已嫁于后将军之子,哪还有合适人选?”后将军鲜于辅,现镇东南,与吕虔、赵云对峙。  

田丰道:“自宗室中择一女,收为公主可也。”  

袁氏宗室极多,找个少女轻而易举。  

袁绍命田丰办理此事。  

轲比能接见袁绍使者,笑道:“贵主口惠而实不至,而欲让我为其与汉军相抗,欺我无谋么?”  

使者忙道:“陛下愿与大王结为姻亲,助大王一统草原、漠北,再现檀石槐大汗之威风,岂能说是实不至?”  

轲比能道:“若真欲助我,可送甲胄一万副,生铁十万斤,食盐五万斤,还有其他物资若干。否则,两家结亲之事免谈。”  

使者被轲比能狮子大开口给吓到,半天才说:“兹事体大,且容我向陛下禀报。”  

轲比能摆手道:“且去。什么时候送来物资,咱们什么时候结姻、联盟。”  

使者回去报告袁绍。  

魏国文武反应不一。有的勃然大怒,要提兵讨伐轲比能。有的则觉得轲比能的要求可以理解,就是索取过多,可以给他所要物资数量的一半。  

双方讨价还价,直到五月份才基本谈妥。  

各退一步,袁绍送甲胄三千副,生铁五万斤,作为公主的嫁妆。  

轲比能回礼是良马五百匹。  

双方在幽州边境设立互市,不得禁止任何商品自由流通,即轲比能不得禁止皮革、马匹等流入魏国,魏国也不得禁止铁器、食盐等流入草原。  

关中局势越发对韩遂不利。尤其是李放占据汉阳,阎行屡攻不下。这预示着韩遂后路已断,有败亡之兆。  

袁绍催促轲比能进攻徐晃、卫靓,将二人赶出幽州,并建议轲比能召集西部鲜卑从河套南下,威胁周泰、陈禄后背,呼应韩遂。  

轲比能虽然吞了好处,却怎肯为袁绍火中取栗,口中答应,行动拖拉,仍旧继续清扫不服从他的部落,不与刘备军发生直接冲突。  

袁绍大怒,但又拿轲比能没办法。  

形势危急,只能自己上阵。  

袁绍命车骑将军沮授、卫将军张合在河内掀起攻势,给田豫制造压力。  

张合向朱樟、张辽、庞德三军发动连绵不绝的攻势。  

朱樟等陷入苦战。  

河南尹段煨、河南长史周颐率郡兵救援,反遭败绩。  

朱樟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