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儒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好下手。  

但是现在被剑六这么一搞,让李悠突然认识到了一个可笑的现实。  

原来三大圣门对人族的意义并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原来这不是上一世的法治社会了,要讲证据,要尊法律,要顾及舆论。这个世界的人族习惯了生死威胁下,被迫形成的强权社会。什么证据,什么舆论,最后说话的还是实力。  

佛门被剑六屠了,他听到的最多的不是对剑六的声讨。人族中的主流声音却是在庆幸,人族诞生了剑六这样一位强悍至极的新领袖。只有少数声音在讨论佛门不在后,空出来的势力范围如何填补。  

这样的发现,让李悠苦笑不已。看来文明的发展真心和时间关系不大,自己太高估这个发展了万年的人族了。  

其实也对,上一世的文明能在短短几千年内迅速成熟,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族在那个世界把自己玩的无敌了,没有文明的限制,自己就把自己作死了。  

但这个世界,上有天道,妖族,神灵,其他世界。脆弱的人族,唯一的诉求不过是生存罢了。  

所以对于最广大的人族而言,三圣门重要是因为他们保护了人族。剑六既然表现出了更强的实力,那就是新的能保护人族的英雄。就是这么简单纯朴。  

生存之下,一切虚伪的规矩都形同虚设。  

所以李悠也懒得再忍了,正好两个目标合成一个,儒门理学朱元晦。  

当初佛门水陆法会,李悠其实就已经盯上了两个人,一个朱元晦,一个李棣。一个理学魁首,一个燕王世子。  

甚至李悠暗暗出手试探过两人。结果很诡异,朱元晦似乎是干净的,倒是他的弟子中被李悠察觉出了问题。而李棣,也很干净。  

但这并不能打消李悠的怀疑,毕竟试探是有分寸的,并不能保证准确。所以他水陆法会后,才会直接去了燕地。以他当时的实力,还真不敢轻易踏足儒门的大本营,齐地。所以只能柿子捡软的捏,先查燕地的问题。  

之后的种种,似乎也验证了李悠的怀疑。在燕地前线隐藏着一个魔道高手,只是似乎还真不是李棣,李悠更怀疑他爹,燕王李元章。只是没见到本人前,一切都是怀疑。而李悠又恰好在燕地直接被黑大爷拉走了,才让那次调查无疾而终。  

其实李悠之前对朱元晦的印象不错,在水陆法会和他谈过一次后,还是很愿意相信是他的弟子中出了问题。  

直到这次回来后,调阅风间的情报,却发现之前和朱元晦提及的那个有问题的弟子,不但没事,反而手握大权,混得风生水起。李悠才再次把视线聚焦在了朱元晦身上。  

而让李悠下定决心的,还是刚才和蓝的战斗中搜集到的零碎信息。  

首先就是儒门和神灵有染,联想到理学一脉的造神行动,李悠几乎可以肯定,背后有着一个香火神的影子。  

其次就是刚才那个蓝的状态。再听弘塔提及蓝蛰的状态。李悠也就大致猜到了,有问题的可能不是朱元晦,而现在的朱元晦很可能已经不是朱元晦了。  

按说人族应该没那么容易被神灵控制,毕竟按照刚才蓝的情况,神灵的灵魂分身寄身的是妖丹,是原本就属于神灵的血脉。人族可没血脉让神灵寄身。  

但是神灵这种存在,李悠毕竟也是第一次接触,只有蓝这一个范例,谁知道神灵有没有其他的手段呢?  

当然了这些理由都是李悠给自己加的戏。说一千道一万,剑六屠了佛门以后,朱元晦就跳出来,召集人手要追杀剑六。就这一条就够了,在李悠心中已经给他判了死刑了。  

之所以内心戏这么丰富,还不是李悠上一世法治社会的习惯,致良知,不从内心把对方打成反派,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文明人李悠,杀戮是为了荡魔,怎么可以为了私仇,对得起自己给自己封的荡魔天尊的封号么?  

遁光落入一个小城,有了蓝这个前车之鉴,再心急,李悠也不敢随意莽了。谁知道还会不会惹出一个神来,刚大战一场,还是要忍耐一下,恢复到完美状态才好。  

休息了一夜,吞了几滴蜂王晶,精满神足的李悠遁光再起,直直奔向齐地。  

可惜扑空了。  

等李悠赶到儒门的祖庭,大德书院。并未现身,遁行着转了一圈,只发现了一些学子阶段的新人,一个实力像点样的都没发现。  

这是什么情况?  

儒门就算再自信,也不可能重要的祖地没有任何守备力量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只有一个地方了。  

祖庭中的祖庭,儒祖死后,元婴所化的小世界,儒门真正的核心所在。  

这样的小世界,人族习惯称为秘境,李悠最初的那件轻甲就是得自一位金丹炼器师的秘境。  

只是这样的秘境往往需要特殊的传承和手段,才能进入。天然就是一些宗门最后的防线,和最重要的宝库。  

但是无绝对,偏偏遇到了李悠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当初进入深渊炎熊一族的祖地,凭的是什么?遁法。  

任何小世界,虽然是依附在大世界上的一个平行亚空间。在物理层面是平行而不交汇的,所以一般手段才找不到。但只要吞吐灵气,只要还需要灵气维持,就有灵气潮汐。  

站在灵气空间这个次位面的高度俯视,原本极为隐秘的秘境,却像一个灵气黑洞一般,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大量灵气。  

看着那灵气吞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