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楚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说走就走,一点也没有迟疑。  

禾宁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显得非常震惊。  

陛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要去巡游天下的?  

怎么会这么突然?  

为此,她还特意问了问赵长青。  

只不过,他的回答略显敷衍,“宁儿啊,你这是什么语气?朕此番出巡,又不是出去吃喝玩乐,是要视察民心的,是要告诉天下的臣民们,何为王道教化,你觉得朕就这么喜欢离开洛阳?那你可是将朕看错了。”  

禾宁一脸不开心道:“陛下您说出去就出去,可我呢?在京城一待就是这么多年,外面的花花世界,都不知道长什么样了。”  

她不是想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  

主要是赵长青每一次出去,基本上都会发生一些事情。  

要么会发生战事,要么就带个女人回来。  

尤其是后者。  

这要是次数多了,谁受得了?  

所以禾宁才不愿意见到皇帝又出门。  

赵长青却没有往多的方面讲,细细想来,也是如此。  

光顾着自己外出游玩了,怎么忘记了皇后呢?  

但是这次估计不行了。  

还是等庆儿年龄再大一些,不然话,京城里要是没有个皇后坐镇,只怕还真不行。  

“宁儿啊,朕答应你,下次,下次出远门,朕一定带着你!”  

赵长青只能给出一个承诺。  

可是对于禾宁来说,每一次都是下次下次,哪一次的下次才到头呢?  

她还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只不过,皇帝都已经做出决定的事情,她这个做皇后的,又不能支持。  

过了几日之后,赵长青还是走了。  

十万重甲铁骑,浩浩荡荡经过青州前往楚地。  

御辇中,赵长青正陷入沉睡,突然感觉有个毛茸茸的东西在蹭自己的脚。  

他睁开双眼,发现了一只通体火红的狐狸。  

“你怎么跟来了?”赵长青认出了这只狐狸,正是妲己。  

狐狸逐渐幻化人形,依偎在赵长青的怀中道:“不是臣妾非愿跟来,而是自从回到洛阳之后,陛下陪臣妾的时间就少了,这次陛下离开洛阳,臣妾一个人,人生地不熟的,待在皇宫里岂不是要闷死?还不如跟着陛下一起。”  

也就是妲己已经沾染了龙气。  

要是换做其它狐狸精,但凡是靠近赵长青,都会感到一阵心神不宁,怕是被龙气这东西所伤,更别说,这么近距离的打情骂俏了。  

赵长青道:“也罢,既然来了,就跟随朕一起去楚地看看吧!”  

大军长途跋涉数日,终于来到了拒楚城前。  

如今这座拒楚城,已经不叫做拒楚城了。  

而是叫做‘天同城’,取天下大同的意思。  

当年,伐楚的第一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  

临近城前,赵长青特意下了御辇,向赵云道:“伐楚继续阅读!一战,没有让你参与,而是让你坐镇后方,心中可曾有过怨言?”  

赵云作揖道:“末将能够有今日的成就,全拜陛下所赐,对陛下只有感激。”  

赵长青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道:“满朝武将,就你与朕的私交最好,之前是曹参,可是他死了。自从他死了之后,朕就不敢让你在为朕,为魏国出生入死了,朕怕呐,万一有一天,你为国捐躯,朕会很难过。”  

赵云低头道:“陛下,其实末将,最不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老死在家中。”  

赵长青点了点头,“朕知道的,所以下一次伐唐,朕让你为先锋,但是,提前一点,你要给朕好好活着。朕心里总有一种预感,伐唐之战,将会惊天动地,稍有不慎,既有性命之忧。”  

赵云道:“末将自信,无论遇到何种险境,自保还是可以的。”  

一早,天同城太守便守在官道上,等待着皇帝到来。  

赵长青见到他之后,询问道:“现在城中居民,是楚民多一些还是原来的魏国臣民多一些?”  

太守回答道:“启禀陛下,应该是一半一半。”  

赵长青点了点头,“朕在洛阳的时候,时常听到说,有魏地的百姓,欺压楚国百姓的事情发生,这一点,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缓解的,但是,天同城情况特殊,朕希望,你这里不要发生这种事情。”  

天同城是联结魏国与楚国的重镇,在这里发生的一件小事,都会在外界放大。  

赵长青不希望因为这种事情,使原来的两国百姓们在爆发什么冲突。  

但是不管怎么说,赵长青现在还是不太相信原来别的国家的子民。  

像是陈庆之、萧逾明他们麾下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各国百姓掺杂着来。  

但是赵长青不同,重甲铁骑的建设,只用原来的魏国人。  

三十万重甲铁骑,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青州。  

对于赵长青来说,青州的兵,就是子弟兵。  

北凉。  

赵弘吉与赵晴雯,跟随陈庆之来到了边城。  

在途经谯郡的时候,陈庆之向他们二人讲了一件事情,“北凉皇帝徐凤云,乃是一等一的武道高手,曾经与陛下大战了一天一夜,几乎未分胜负,最后还是集结了项羽与李存孝两位将军的,才将他杀死。徐凤云死后,李义君趁乱逃到谯郡,逾明久攻不下,最后还是陛下让剑圣行刺李义君,最终才能将灭凉的战役结束。”  

说起剑圣,赵弘吉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庆之叔叔,我听说,剑一叔叔曾经担任过五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