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旱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源,是生活中的刚需。  

大量青壮劳力投入煤炭行业,缓解了粮食和膨胀人口之间的矛盾冲突。  

毕竟,宁府也属于顶级权贵中的一员,手里掌握的粮食物资相当惊人,养活数万人和其背后家庭不成问题。  

关键是受到影响的开国勋贵家族,以及内务府有样学样,能够让更多的青壮劳力有工可上,能够依靠出卖劳力养活全家。  

把持在开国勋贵集团,以及内务府手里的海量粮食,也能通过雇工的方式流入千万百姓家庭,达到最大的性价比。  

这还只是贾蓉能够影响到的势力,那些影响不到的势力那,招募的劳力数量只会更多。  

要知道,煤矿可不止晋省才有!  

这时候,就显示出当初内务府开头,树立标杆的好处来了。  

不受贾蓉影响的煤矿,可能在工钱待遇方面有所苛刻,但绝对不会做得太过,除非一点都不要面子了。  

就是如此,刚刚因为旱灾出现的流民,其中大部分很快就被招募一空,对京城的影响并不大。  

说句难听的,单单依靠权贵家族搭建的粥棚,就能够让剩下的流民饿不死,当然也别指望能够吃饱肚子。  

经过了之前的寒灾和雪灾,凡是有心在城外搭建粥棚的权贵家族都吸取了经验教训。  

这次在城外施粥,基本都在学宁府的做法。  

大锅里煮的粥,是由难以下咽的杂粮,混合大量谷糠熬煮而成,其中还有一些加入了部分寻常可见的野菜。  

味道就不用指望了,反正分量相当充足,对于真正的流民而言,就是救命的食物,他们可管不了味道好不好,会不会拉到嗓子.  

本来,还有不少城中百姓,想要浑水摸鱼混个肚儿圆。  

结果哪想到粥棚里的粥这么难吃,只能骂骂咧咧放弃了原本占便宜的打算。  

少了城中百姓浑水摸鱼,然后流民群里那些青壮,就彻底显露出来,特别是其中一些专门玩歪门邪道的玩意。  

说起来也世是叫人不齿,每逢大灾大难,都是青楼楚馆,还有那些人牙子手里引进新人最多的时候。  

有时候真心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卖儿卖女这样的事情,似乎都是大灾时期的常态了。  

只能说,好在京城的帮派势力,还有青皮混混被清理得差不多,加上畏惧发配西北边塞的处罚,最近几年已经相当沉寂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彻底消失了。  

京城出现流民的当口,并没有出现帮派份子,还有青皮混混在流民群体中,进进出出的忙碌身影。  

倒是流民群体之中的宵小之辈,颇有那么点子活跃迹象。  

不过很快,他们就被负责城外秩序和治安的官差拿下,等待他们的估计是暗无天日的苦窑生活。  

开玩笑,不管是内务府的煤矿,还是其他势力的煤矿,都需要大量这样的免费劳动力。  

只能说,去年年底和今年因为旱灾出现的流民,运气相当的不错,碰到了京城治安最好的时候。  

贾蓉也知晓,这样的良好态势,不可能维持太久的。  

就算宁府对于帮派,还有青皮混混没有任何需要,可不代表其余权贵家族没有这样的需求。  

总有一些上不得台面,又不好让府里奴仆动手的事情,需要外头的帮派和青皮混混出马,这样的事情真心不少。  

贾蓉又不是圣人,能够依靠自身出现的蝴蝶效应,让京城和大乾出现不少好的变化,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  

更多的,还是得靠时间慢慢来熬,而不是凭借自身强悍武力胡作非为,除非不用顾忌驻世仙神,不然就只能按照大乾的规矩行事。  

他的出现,已经影响到了不少事情。  

别的不说,宁荣二府丝毫都没有继续衰败的迹象。  

就算太虚幻境里的警幻仙姑有什么手段,或者凤凰蛋脖子上的那块美玉有问题,贾蓉自觉也能应付得了。  

眼下,能做的就这么多。  

因为直隶旱情,整个京城的氛围都不怎么样。  

遇到这样的事情,可就苦了今年及笄的薛宝钗了。  

本来按照薛姨妈的意思,是要大操大办的。  

别的不说,王家,史家还有宁荣二府的夫人们都要请到吧。  

另外,就是京城一些交好的友商,差不多都是挂靠在内务府的皇商之流。  

还有整个宁府女学的先生和学生,都要邀请到位。  

怎么说呢,很有商人思维。  

想法确实不错,若是真的请到了这些宾客,对于薛宝钗的名声扩散,是很有帮助的。  

起码不时参加夫人聚会的史家夫人,自然不会吝啬在外人跟前夸赞一两句。  

另外,有宁府女学众多同学相衬,更能体现出薛宝钗的学识,以及某些方面的优势。  

只要不是傻子,都知晓宁府女学学生的优秀,指不定以后就能嫁个好人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夫人甚至诰命夫人。  

超过五十的女学学生,这是何等雄厚的人脉?  

尤其是林黛玉,其父林如海只要不出意外,五十左右进入内阁不成问题。  

三春也不简单,宁荣二府蒸蒸日上,什么时候达到巅峰谁也说不清楚。  

其余的女学学生,就算家世一般,可嫁个举人进士绰绰有余,一点都不夸张。  

只要会经营,做事有底线有分寸,借助宁荣二府的威势,帮助相公在起步阶段立稳脚跟不成问题。  

可惜,好好的盘算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