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作茧自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风暴已过,偌大的乾京古城还弥留着久久不散的血腥气息。  

原先繁华的街道早已看不到多少人影了,在经过一场混乱的厮杀之后,平民躲在自己的家中瑟瑟发抖,世家就更是不敢有丝毫的动作,深怕一不小心就坠入无底的深渊导致家族覆灭。  

一队队的大乾禁军于乾京城内的每处街道开始戒严,镇压着乾京城内的一切不稳定因素。  

那冰冷的盔甲长戈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反射出了渗人的冷冽寒光,盔甲与长戈上还残留的红褐色血迹,证明着其刚刚经过了一场厮杀。  

此时此刻大乾禁军将其精锐的军队威严尽展无疑,大乾王朝的精锐力量久违的暴露在了世人的眼中。  

那七百余武者逃得可不安稳,他们唯一的念头就是跑出乾京城,可惜乾帝一声令下,封城戒严,混乱的战斗随之爆发。  

这场混乱的追逃遍布整个乾京城的东西南北,一开始这些江湖武者还能凭借自己的身手在大街小巷之内占一些优势,但是等武安君率领着大乾禁军展开围剿之后。  

这场追逃,就变成了围捕,随后变成了屠杀!  

按照乾帝指令,但凡反抗拒捕者,杀无赦!武安君姬阳云坚定地执行着乾帝的命令,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江湖武者竟然敢在乾京城内谋反作乱,那就是再与大乾王朝为敌!  

然而但凡是参与此事的势力武者,谁还不清楚他们与大乾王朝的关系,谁敢乖乖被捕?  

一时之间反抗者众多,甚至有武者合力想要围杀姬阳云,想要以姬阳云要挟乾帝放他们离去。  

只是可惜,哪怕是姬阳云原先的宗师实力,就不是他们能够对付得了的,更别说姬阳云此刻转修中古武道,已经成功凝聚出了武道血纹,更无人是其一合之敌了。  

在武安君的率领之下,这场遍布乾京的动乱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又因武安君原先一直是以率领边军抵抗异族为主,少有在大乾王朝境内的军事行动,此次的围捕倒是不知不觉间令武安君的威名更胜一筹。  

当然,这只是一些被散修以及平民所知晓的动乱,但凡是在乾京城内有点实力的势力,都知道在这场明面上由那些江湖武者引起的动乱之下,还隐藏着更恐怖的事情。  

凡是参加了封青阳事件的勋贵世家,仅仅半日之间尽皆被屠,除了不在乾京城的族人以外,无一活口!  

原先辉煌的府邸,如今因为战斗破败不堪;原先热闹有生气的府邸,如今死寂沉沉遍布尸首,血流遍地…  

魏陵,魏无恤,无恤公子!  

他们承认他们原先并没有重视过这个名字,但是这件事之后,他们明白这个名字的凶名将会传遍大乾王朝,再无一人敢于将其小觑。  

毫无意外地,乾帝又一次摔碎了书房内的玉器等什物。  

“魏陵!魏无恤!欺人太甚!”  

他竟然被魏陵给摆了一道!  

现在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乾帝就想到了当日第一次见到魏陵时的场景那风轻云淡的样子,越想他越是来气!  

打砸了一通,乾帝长吸了几口气,平复了自己愤怒的情绪坐在了桌案前。他其实很清楚,自己越发的喜怒无常了,但是他无法控制,他也不想控制!只因为,他的时间不多了。  

“咳。魏无恤,果然厉害!”  

恢复了平静后的乾帝轻咳了一声,现在的他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重新变成了一条隐藏在暗处的毒蛇。  

只不过隐藏在这条毒蛇平静的表面之下的,是一抹临死的疯狂。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而对于不甘的帝王来说,他们在将死之际是疯狂的,哪怕是乾帝也是如此,只以为乾帝也是人,一个凡人。  

此次封青阳事件,其实都是乾帝暗中一手策划的,他虽然不会与魏陵为敌,但是这不代表他不会利用魏陵。  

对于一个合格的帝王来说,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有的只是利益关系罢了。  

其实这说来也是巧合,因为乾帝并没有想到魏陵会收封青阳为徒甚至直接将其带回了乾京城,所以这此的事情其实是他灵机一动临时策划的。  

只因为他知道那些与封居旭有仇的勋贵世家哪怕明知道这是个陷阱,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跳进来,这二十年来一直监视着这些人的乾帝很清楚这些人的心理状态。  

而只要那些勋贵世家一对封青阳动手,对魏陵做过调查的他知道,魏陵一定会出手与勋贵世家为敌,所以这是一个阳谋!  

到时候他就可以像二十多年前一样,坐收渔翁之利,甚至一次性地清除掉这些勋贵隐患。  

然而让乾帝没有料到的是,这件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定设想的那样一路通畅地进行下去,反而一波三折。  

先是魏陵竟然也收了苏英的儿子苏白为徒弟,这虽然是个意外但是影响不大,甚至他还能再次加以利用,但是之后突然冒出的那近千名武者,着实是将他吓到了。  

其实乾帝与勋贵世家都清楚对方肯定会有后手,只因两方之间一直以来都在互相算计互相防备,他们知道从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政变开始,双方就再也不可能和平共处了。  

皇帝、公族、士人、世家、外戚、党争、宦官,这是各朝各代都无法避免的东西,哪怕是名为乾武大陆的低武世界也是如此。  

只是可惜,乾帝没有料到勋贵世家的后手竟然是近千名武者!小半是先天,剩下的全部都是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