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前讲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应天书院,这座遗迹是一座书院么。”  

有了探索全真观遗迹的经验,赵鞅首先找起了遗迹的牌匾,片刻后他就在地上发现了裂为两半并且被烟熏黑了的牌匾。  

这座书院应该经历过大火,就在赵鞅暗自思索的时候,一旁的赵孟警惕的说道:“家主,儒法两家、诸葛氏荀氏也来了。”  

“不用管他们,说不定进入遗迹之中还会有合作。”赵鞅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势力,随后率先进入了应天书院遗迹。  

他真正忌惮的是青山封氏,只不过如今看来,不知为什么青山封氏没有插手的意思,这让他松了一口气。  

“先不要去搜寻普通的廊房,我们先去找学堂,或者藏书阁。”  

此次没有清场,赵鞅清除自己等人没有了挨个探寻房屋的时间了,他要先找到文道修行之法。  

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这应天书院的遗迹要比全真观遗迹更加的破败。  

看情况,这应天书院不只是被敌人攻破,甚至最后还放了一把大火,也不知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怨。  

很快,儒家等四家势力也来到了应天书院遗迹的大门前,他们先是互相忌惮地打量了一眼,随后进入了遗迹。  

他们的目标同样很明确,那就是跟着赵氏走,有过一次探索遗迹的赵氏肯定有自己的方法找到好宝贝。  

而诸葛氏虽然也进入过一次遗迹,但是那次只是诸葛青云一人,此次诸葛青云闭关没有到场,他们也乐得不出风头。  

紧随其后的就是青山郡以及附近郡地的一些势力了,他们不敢跟乾武九家以及诸子百家争抢,他们只能去四周还未完全烧毁的一些房间一探。  

所幸那些屋子里,魏陵也有所布置,不过大多都是壁画以及书籍玉简,真正的修行功法很少,而且全部都是《养神经》。  

其实对于这些江湖门派来说,《养神经》并没有多大用处,那是文道修行法,这些门派不可能抛弃自家的武道传承改修文道。  

但是耐不住中古遗迹名气大呀,而且他们也并不知道中古遗迹之中只有一种功法,在他们看来既然是中古的遗迹,那好东西好功法自然是遍地都是。  

可惜从始至终魏陵都有些囊中羞涩,影响点自然是能省就省,怎么可能会布置那么多好宝贝。  

“苏白,你也去吧,进去后不用夺取文道传承那对你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你进去后主要是为历练而去。”  

看着片刻间就空空如也的平原,魏陵对着身旁的苏白指点道。  

“是,师尊。”说完,苏白也向着遗迹中而去。  

“看来,师兄是个剑痴。”  

封青阳虽然只跟苏白相处了不到两天,但是也看得出苏白的为剑痴狂。  

“痴一道,极一道。”  

魏陵感慨了一声,其实他还是比较羡慕这种人的,剑痴、刀狂,赤子之心…  

但是他比较懒,估计这辈子都做不到痴一道了。  

崇圣殿、大成殿…  

赵鞅已经路过了数座大殿,可惜都已经被焚毁,只有残存的牌匾才可以知道这些大殿当年的名字。  

这让赵鞅不禁暗自沉思,究竟是什么敌人,才能做到如此程度?这不只是想要攻破应天书院,更是想要灭绝应天书院的道统呀。  

“家主,前讲堂!”  

“前讲堂?应该是应天书院讲课之所,咱们进去。”  

踏入破败的前讲堂,里面的情景果然如赵鞅所猜想,是应天书院的先生教课所在。  

“家主,有石碑。”  

“石碑?”  

赵鞅疑惑,前讲堂内为何要立一座石碑?  

养神经?赵鞅看着石碑,只能隐约看出养神经三个字,剩下的文字都已经被毁去了。  

“可惜了。”摇了摇头,赵鞅又拿起了放在桌案上的玉简,发现玉简内记载的竟然也是养神经的内容,这是一部文道的基础修行法。  

然而还没等,赵鞅细看下去,就听得前讲堂门口传出了一阵打斗之声。  

却是赵孟眼见儒家等四家势力跟了过来前往阻挡。可惜赵孟终究双拳不敌四手,他虽然有先天境的修为,是战场猛将,但是却也不敌四方势力围攻,很快就退入了前讲堂内。  

“儒家法家,荀氏诸葛氏,怎么你们要与我赵氏为敌?”看着走进来的四家势力,赵鞅神色平淡。  

“赵家主,这种话就不用多言了,大家同为乾武九家谁也不必怕谁。”  

“赵家主,我儒法两家无意与赵氏为敌,然文道却是我等的希望,只能得罪了!”  

“有趣。”赵鞅轻笑了一声。  

他看出来了,说是四家势力,但是却被分成了三方,诸葛氏与荀氏各自一方,而儒家法家则是联合了起来。  

“儒法两家历来都是老死不相往来之势,没想到现今却是联合在了一起。”  

听闻此言,儒法两家的带队长老也是脸色一黑,他们也是没有办法,若是可以自然不想和死对头联手,可惜若是不联手他们如何争得过乾武九家?  

“赵孟,退下吧。”  

眼见赵孟还想上前阻挡,赵鞅拦下了赵孟,随后将手中的玉简抛了抛,最后扔给了儒法两家。  

“赵家主何意?”伸手接过玉简,儒法两家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是满脸的戒备,他们怕赵鞅有什么阴谋。  

“不用如此忌惮。”  

说完赵鞅指了指前讲堂内的那些桌案,只见有的桌案上空无一物,有的桌案上则有一个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