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帝崩(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俗话说的好,不作死就不会死。  

像杨兴,李乾宁这样的人,若不踏出齐都,便不会有事情。  

因为齐都之中,高手如云。  

只要不是瞬息间被杀,便有外援。当然,张百公那件事情不算,张百公的死亡并不是外力,而是朝廷诸多势力达成一致,一定要张百公死。  

李女王想夺回权利,杨兴等人则是伺机而动,甚至胭脂楼都希望张百公死了。  

正所谓天怒人怨,不死也得死。  

而唯一能救张百公的张宁,当日则是来迟一步。  

于是张百公就真的死了。  

而上一代宁国公李钱宁的死,便是因为他被孽子诓骗出齐都,既中毒,又遭遇高手围攻而死。  

至于杨兴,杨兴则是好色。  

还有一个原因,杨兴目中无人。  

杨兴自己本身便是一位绝顶高手,若非如此,难以镇压大局,掌控朝廷。  

而杨兴身边的这位金且太监,属于年轻一辈,但也登临天境。而杨兴身边这位锦衣卫指挥使李世辅,则是类似于金长恨一般的存在。  

不管是江湖上,朝廷内,这种人其实很多。  

江湖上天地二榜,号称网罗江湖上大部分的高手。但以前无名不在其内,步海渊不在其内,法华寺,玄元宫一些隐士,也不在其中。  

法华寺内有很多钻研佛经,或者是纯粹的僧人,却又是高手的人极多。  

而朝廷上没有显露能耐的高手,也是极多。  

而当年锦衣卫指挥使金长恨,便是杨兴兄弟安插在张百公身边的棋子,在张百公还没有获得权势的时候,便安排下了。  

或者说,对杨兴,杨义这一对堂兄弟来说,他们安排金长恨给张百公的目的,也有引导张百公掌权的阴谋。  

对张百公掌握朝政,引导张百公铲除了许多宗室诸王,朝廷忠臣,以获得现在杨兴登基的好局面。  

因为刺头都被张百公杀了。  

能反对杨兴登基的忠臣,强者都死了。  

而最后张百公没用了,所以金长恨动手被张百公给杀了。  

当时也借用了李女王的力量,李女王后来也没用了,也被杨兴这对兄弟囚禁,后来自尽了。  

杨兴,杨义这对堂兄弟,便是俗称的幕后的黑手,命运的掌控者,在他们之下,不管是张百公,还是李女王,或者是李乾宁,都是他们丝线下的棋子。  

杨兴很强,极强。  

李世辅不逊色于当年的金长恨。整个大齐朝廷上没有人反对杨兴,还有杨义坐镇齐都,稳固后方。  

最有能力,也最有危险的江湖势力,神刀教教主刀圣宁心败给了无名张宁,神刀教灰飞烟灭。  

江湖上也没有什么实力,有什么野心家可以动的了杨兴。  

杨兴为什么不敢带着李世辅来此亲近美人?  

当然还有一个人可以直接威胁到杨兴的生命,那便是无名张宁。但反过来说。  

以张宁的能耐,恐怕便是在皇城之中也能将杨兴击杀。  

不需要在城外动手。  

而且杨兴已经表达了足够的善意,稳固李元雄的权势,提拔柳虎臣,嫁了一个孙女给柳虎臣。  

张宁既然接受了,那便不会杀了他。  

这是杨兴的判断。  

最后一个原因,这里距离齐都极近。就算出了什么意外,大可以杀回齐都,只要回到齐都,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大齐便有一句话,只要张百公,金长恨联手,整个天下便也难以拦住此二人。  

此刻放在杨兴,李世辅的身上,也是一样的。  

总结出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不作死不会死。而作死的人,往往都有极强的自信。  

天定帝杨兴的弱点,便是好色与自信。  

所以当燕紫云穿着那华丽的衣衫,抽出了腰间的铁片软件,响起一声龙吟的时候。  

杨兴的脸上露出了少许的错愕,讶异,真是出乎意料。  

杨兴知道燕紫云是一位天境高手,燕紫云多年如一日的姿容,便是佐证之一。而且燕紫云也不曾遮掩过。  

但是杨兴今日才知道燕紫云竟然极强,而且用的分明就是赵宋的“游龙剑”。  

这天下隐藏实力的,可不仅仅是张宁这一种办法。  

燕紫云隐藏了实力,在这里对我发动了致命的一击,使用的又是赵宋的游龙剑。  

这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  

“莫非胭脂楼乃是赵宋的余孽????”  

杨兴的脸上只有错愕,讶异,却没有半分的惊慌,恐惧。  

燕紫云这会儿动用的真气,散发出来的气息极强,但也没有强过他,所以杨兴并不以为意。  

“陛下。”金且惊慌想要拦在杨兴的面前,却被李世辅一把拉住。  

李世辅头戴纱帽,身穿锦袍,腰间挂着一把绣春刀,脸上露出了似笑非笑之色。  

我与陛下便是连张百公也算计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小小胭脂楼,竟然藏污纳垢,刚好灭之。  

不过倒也可惜了这天下第一美人,这等身手想要生擒恐怕极难。  

“哈哈哈哈哈。”杨兴发出了一声张狂的大笑,笑声中长发飞舞,衣袖无风自动。  

下身不动安坐,真气运行包裹右手,右手探出,竟是想直接抓住这迎面而来的必杀一剑。  

大齐杨家的绝学。  

山岳不动神功,乃是极强的神功,内外兼修,修炼至精深的时候,哪怕不用真气,便可以用皮肉对抗兵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