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十五章 终现(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西苑直庐。  

徐阶皱眉看着面如锅底的高拱,轻声道:“肃卿,数十知县、知府甚至布政使、按察使或告病,或致仕,但京察拖延至今,已有数月之久。”  

的确拖延的时间很长了,从六月份开始京察,至今已有四个月了,明朝历史上还没有超过两个月时日的京察先例。  

但高拱像是没听见似的,侧头听着身侧小吏的附耳低语,神情狐疑,目光闪烁不定,犹豫片刻后突然霍然起身,将桌上的文书推到一边。  

“肃卿?”  

这次发问的是吴山,前些日子高拱被逼的龟缩家中,而徐阶这个老硬币就是不肯接手票拟,使了手段将从京察开始后就告病的吴山给弄了出来。  

面对吴山,高拱勉强回了句,“今日稍有不适,先回府…”  

“肃卿?”徐阶关切的走过来,“太医院有御医驻西苑,这就…”  

话未说完。  

“砰!”  

一声钝响。  

四十九岁的内阁次辅高拱举起右臂,右手攥成拳头,狠狠砸在了六十岁的内阁首辅徐阶的脸上。  

吴山和刚刚走到门口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洪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  

虽然明朝文官打架不算罕见,当年连锦衣卫指挥使都被文官在殿上殴死,李东阳操着锤子追杀外戚,更别说嘉靖一朝,前有杨慎,后有随园,都是文官中的翘楚。  

但内阁次辅殴打内阁首辅?  

真是活久见啊!  

呃,如果没有钱渊这只穿越的蝴蝶,大概在五六年后,这一幕也会在内阁上演,只不过高拱那次揍的是殷士儋。  

身材高大的高拱一拳撂倒个头矮小的徐阶后,转身就走,那步伐…都一溜小跑了。  

而此时此刻,金水河畔,聚集起来的中低级官员已经将近两百了,邹应龙一遍又一遍的声嘶力竭的高呼,引得下面官员群情激奋。  

隆庆朝的政治团伙,主要分为四支,一支是徐阶,一支是高拱,一支是随园,一支是以陈以勤等人为首的潜邸旧臣。  

事实上,京官太多了,科道、六部、翰林、各寺各院,所谓的政治势力只能说有影响力,但很难聚集起这样的规模。  

但今天以邹应龙、林润等人的徐阶门人做到了。  

为什么?  

原因在于邹应龙手中的那封信。  

当邹应龙在金水桥上高声诵读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决定了高拱的下场…如果没有随园的插手。  

因为这封信的内容是高拱对日后执政的主要思路,说的简单点就是考核业绩制度…如果钱渊在场,会脱口而出,“考成法。”  

那封信最关键的一句话在于,“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科道举之;科道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说的简单点,高拱是试图让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来彻底控制六部,而六部指挥各省巡抚大员,以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群情激奋的根源就在这儿。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这位历史上唯一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因为他的人生履历做出了一系列的骚举动。  

历史上历朝历代,从不缺少谏臣,但从没有哪位皇帝给予谏臣这样的权力…以小制大。  

六科给事中、都察院御史向来是独立于任何朝廷机构之外的,理论上他们只需要向皇帝负责…或者说,他们是可以绕过六部、内阁,直接和皇帝打交道的。  

这种制度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多少人因为这种制度而得利,多少人在眼巴巴的盼着自己因为这种制度而得利…而现在,高拱要将这种制度彻底废除。  

那些科道言官能不愤怒吗?  

御史外放巡按地方,运气好能直接转巡抚一省为朝廷大员;六科都给事中向来能和除了吏部之外的五部侍郎甚至尚书级别的大员平起平坐。  

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们有资格见过奏折直接递到御案上,而高拱却要剥夺他们的权力,让那些奏折递到他自己的案上。  

那些中低级的官员能不群情激奋吗?  

他们大都都是二甲进士、同进士出身,他们没有资格走翰林路,他们最可能的迅速晋升的道路就是科道这条路,而高拱却要将这条路堵死。  

高拱说,你们只管做事,陛下这边,我一个人就够了。  

无数的官员说不,这就是众情汹汹的根源。  

在有心人的鼓动下,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去怀疑那封信的真假,气氛随着邹应龙等科道言官带着极强煽动力的鼓动越来越激愤。  

不是没有人去怀疑过那封信的真假,毕竟内阁次辅高拱为什么会将这种密事写在信中,而且偏偏被徐阶门人拿到手。  

但无数官员都下意识的选择了相信。  

为什么?  

历史上张居正一直蛰伏到高拱滚蛋,才正式站在历史舞台,而这一世的太岳相公彻底割断了和徐阶的联系,全身心的投入高拱门下。  

所以,张居正思索很久的那些改革措施一点一点的透露出来,和高拱秘密商议,在之前的一年多时间内,他们没有试图去捅科道这两个蜂窝,而是选择对六部下手。  

一年多下来,在高拱彻底掌控内阁大权的前提下,吏部、礼部、兵部、工部陆续交权,刑部尚书是高拱心腹冯天驭,户部因为随园的插手暂时还在停滞中。  

已经收权四部,这是高拱的成果,但在此刻,这是高拱亲造的证据。  

从另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