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泥潭(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胡宗宪试图从浙直总督降职为福建巡抚,虽是时事所迫,但实在是巧思秒想。  

到如今,胡宗宪也算看清了,屁股下的这个浙直总督就是个火山口,虽然剿灭两浙倭寇,于国有功,但如今风烛残年的严嵩一去,自己这个严党在地方上分量最重的大员必将遭到清算。  

如果主动求去,严党倒台后,胡宗宪很可能还会遭到清算,但未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严党麾下还有个总督,宣大总督杨顺。  

除了跳出这个火山口,胡宗宪在福建还能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实在是一举两得。  

而挑中钱渊,是胡宗宪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在他看来,钱渊是最合适的那个。  

的确很合适。  

其一,胡宗宪想降职转为福建巡抚,那就不可能绕过严嵩、严世蕃,否则等不到日后徐阶的清算,严东楼会先教胡宗宪做人。  

而严嵩在公开场合数度夸赞钱渊,严世蕃和钱渊交情不浅,胡宗宪企图让钱渊做个说客从中说合。  

其二,钱渊是徐阶的孙女婿…钱家和徐阶如今已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但这等事知道的人并不多,胡宗宪并不知内情,他还琢磨着自己退一步,钱渊能说得动徐阶予他海阔天空呢。  

胡宗宪做出这个错误的判断的原因在于,钱渊设市通商已有半年,但如今朝中科道言官少有因此事弹劾。  

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在科道言官…也就是所谓的清流中威望甚高的徐阶。  

其三,也是胡宗宪选中钱渊的关键,那就是东南诸事,钱渊的话在嘉靖帝心中的分量。  

当年钱渊入京面圣,当日嘉靖帝斥曹邦辅不合用,两日后胡宗宪以浙江巡抚兼浙直总督。  

去年嘉兴大战,胡宗宪宁可被敲竹杠也催促钱渊入京,最终的结果是嘉靖帝命胡宗宪抚剿并重,并无一语斥责。  

而吴百朋升任浙江巡抚,也是钱渊在嘉靖帝面前大力举荐的结果。  

胡宗宪也听说过,钱渊每一段时间就写信送入京中,直入西苑抵御案上。  

王寅比划了个手势,“展才…”  

钱渊死要钱的名声在东南文武官员高层中是公开的秘密,在通商之后,他又多了个“财神爷”的绰号。  

一巴掌…应该是五千两银子,胡宗宪也算是大出血了。  

“十日前,听闻有倭寇侵袭黄岩,八日前,小股倭寇袭慈溪,五日前,百余倭寇在象山作乱。”钱渊眯着眼道:“两浙倭患未平,汝贞兄何以匆匆遁去?”  

王寅愣了下转头看向郑若曾,他本人只负责为胡宗宪撰写公文,相关的军报是由郑若曾和茅坤负责的。  

郑若曾脸色有点难看…对面这人找理由推脱也不找个像样的!  

黄岩归属台州府,慈溪归属宁波府,象山是两府共有,驻扎在这两府的有谭纶麾下的台州军,有戚继光麾下的戚家军,还有卢斌、侯继高、杨文、戚继美一干多有战功的将领。  

哪个倭寇脑子坏了跑到台州、宁波来抢劫…那真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味了!  

王寅咬咬牙,低声道:“吴惟锡多有战功,于东南名望颇高,又是展才至交,浙江巡抚一职实在屈才…”  

这句话说得很明显,这是在告诉钱渊,胡宗宪转福建巡抚,浙直总督这个位置…吴百朋也是能争一争的。  

钱渊噗嗤笑出声,笑声越来越大,乐不可支起来。  

胡宗宪这叫以己度人,自己空出个位置,最有可能升迁的那就是吴百朋…在胡宗宪看来,钱渊是舍不得吐掉这个诱饵的。  

好一会儿之后,笑声渐歇,钱渊挥手道:“新设福建巡抚与否,点何人为福建巡抚,必为陛下御笔钦点,钱某实是无能为力。”  

胡宗宪想脱身…这是严嵩、严世蕃甚至赵文华都不想看到,不允许出现的,而钱渊更不会放走胡宗宪。  

原因很简单,浙直总督这个位置,绝不可能是吴百朋接任。  

浙直总督手掌数省兵权,又提编数省,财力、人力、军力均为天下之最,所掌控的资源非同凡响。  

想坐稳这个位置,普通官员是坐不稳的…举个例子,嘉靖三十三年王江泾大捷,张经、李天宠被捕拿入京,上书御倭十难三策的苏松巡抚周珫被嘉靖帝钦点为浙直总督,但仅仅一个月后就因赵文华弹劾被罢免。  

想坐稳浙直总督这个位置,身后必有强援,说的明白点,身后若无严嵩、徐阶,谁都坐不上这个位置。  

四任浙直总督,第一任是聂豹举荐的张经,当时前两任浙江巡抚均兵败,被拖了年许的张经终于得偿心愿,也在王江泾一战中大败倭寇。  

可惜张经背后是聂豹,是被徐阶、严嵩共同忌惮的聂豹,最终是张经遭弃市,聂豹被罢官。  

之后的杨宜是嘉靖二年进士,徐阶的人;再之后的周珫身后无强援,一个月就被罢免,现任的胡宗宪能坐稳浙直总督之位,他自身的能力是关键,钱渊当年的旁敲侧击是关键,而胡宗宪身后的严嵩是关键中的关键。  

吴百朋背后除了钱渊之外什么都没有,不然也不会湖广巡按政绩卓越却平调江北巡按,扬州大捷后又再次平调浙江巡按。  

虽然钱渊在嘉靖帝面前举荐吴百朋升任浙江巡抚,但浙直总督这个位置…钱渊是无权插嘴的,他也不会去捅这个马蜂窝。  

只可能是严嵩或者徐阶的人,别说钱渊了,就是内阁大学士吕本,或裕王最为亲近的高拱都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