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巡抚衙门(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大的书房里,似乎永远面色阴沉的王忬耷拉着眼角,他对面的张居正看上去有点紧张。  

这很正常,虽然说进了翰林院被视为储相,但前期晋升非常缓慢,远不如那些二甲甚至三甲进士。  

王忬是嘉靖二十年二甲进士,只比张居正早了六年,但如今已经是封疆大吏,地位举足轻重,而张居正呢…这种普普通通的编修在翰林院里多的是,吃不起肉的都大有人在,两者地位天差地别。  

“这么说来,已经决定回京,可安排好了?”  

“下个月启程回京。”张居正恭恭敬敬的说:“如无意外还是回翰林院。”  

王忬点点头,端起茶杯抿了几口,开始和张居正聊起浙江如今的局势,一旁的幕僚幸时不时插嘴补充几句。  

既然聊起浙江局势,就不可能不聊起最火热的话题,倭乱,就在六天前,又有一伙倭寇在海盐县抢了一把,杀死官兵百姓八十余人,甚至死了两个生员。  

于是,默默坐在书房角落处的钱渊脸色慢慢阴沉下来,眼神中满是愤怒。  

在被请到巡抚衙门后,钱渊反复盘算,他觉得之前拟定的计划可以做些小小修改,但如果要修改,就必须和面前这位浙江巡抚扯上点关系。  

换句话说,钱渊需要扯张虎皮做大旗,这也是他之前在衙门口玩那一出的原因。  

早在前世钱渊被领导从刑警队发配到宣传处打杂的时候,他就明白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棋子,就算是下棋的人在另一副棋盘中也难免沦为棋子。  

既然是棋子,那就要做最重要的那颗棋子,不能体现价值就可能不是棋子而是弃子。  

所以,让自己变得更有用更重要,是钱渊努力的方向。  

所以,在和王世贞聊天的时候,钱渊会大肆吹捧盛唐诗歌,汉魏古诗。  

因为这是“后七子”的核心观念。  

所以,在和张居正聊天的时候,钱渊摇身一变对诗词闭口不言,与其仔细讨论朝廷的财政税收。  

因为钱渊知道,张居正后半辈子都干了些什么。  

而今天,想在这间书房里刷存在感,钱渊就必须清楚王忬想干什么,想要什么。  

幸运的是,钱渊是个穿越者。  

书房里的其他三位很快都注意到了钱渊,通红的脸庞,愤怒的眼神,微微颤抖的身躯…  

“钱公子?”幸时疑惑的小声问。  

钱渊猛然惊醒,努力“镇定”下来,苦笑道:“要不是家里还有母亲幼妹,我真想应招入伍…”  

如今的明朝,文武泾渭分明,文人地位高高在上,武官嘛…看看卢镗、俞大猷、汤克宽这几年的经历就知道了,都被降职下狱过。  

“案首入伍…”幸时哭笑不得道:“我听大公子说起过,你父兄均丧于倭寇之手,但还是以举业为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张居正叹道:“倭寇之乱实在触目惊心,不过中丞大人到任后,形势已有好转,想必平定倭乱指日可待。”  

指日可待?  

钱渊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真正大规模的倭乱就是从这位中丞大人手中开启的!  

虽然很不以为然,但钱渊还是要继续演下去,只看他脸红脖子粗的低声吼道:“但舟山沥港…”  

“咳咳!”幸时用力咳嗽打断了钱渊的话,转头瞄了眼王忬。  

王忬似笑非笑的挑挑眉毛,“听元美说,你父兄也去舟山沥港交易?”  

钱渊一愣,半响后拱手道:“的确如此,浙江沿海乃至苏松一带,商家很少不和海商扯上关联。”  

王忬点点头转而说起一个让钱渊意外的话题,“你叔父钱铮是嘉靖十四年进士,他和孙季泉有旧交?”  

钱渊双目茫然,孙季泉,这是谁?  

特么老子的表演还没正式拉开序幕就告终结了?!  

幸时低声提醒道:“孙升,字志高,号季泉,嘉靖十四年榜眼,官至吏部右侍郎,一个多月前母丧归乡守孝。”  

特么为毛古人要弄这么多名称…钱渊心里一动,但脸上还是一副茫然神色,“叔父并没提起。”  

幸时转头看了眼王忬后继续说:“一个多月前你们在苏州码头见过…”  

“噢噢噢…”钱渊做恍然大悟状,“是那艘官船!”  

“想起来了吧。”幸时笑道:“你当时提醒踏板断裂,救下的是其长兄,可惜后来还是染病过世了。”  

一旁的张居正忍不住问道:“是当年的三孝子?”  

“是啊,当年宁王之乱,孙燧死于刀下,孙家三子叩地号天,五内俱裂,誓不与贼俱生,天下敬为三孝子。”王忬叹道:“嘉靖十七年,我赴京赶考名落孙山,志高兄对我多有照拂,如今他数月之内丧母丧兄,我却分身乏术…”  

钱渊虽然听得懵懵懂懂,但却敏锐的察觉到,面前这位巡抚大人并没有自己话中那么悲痛。  

“东翁虽分身乏术,但可让二公子代为拜祭。”幸时目光落到钱渊身上,“钱公子和孙家有旧交,长辈又是同年,可否陪二公子一同前往?”  

“这…合适吗?”钱渊嘴角抽搐不已,就因为长辈是孙升同年,自己又救过孙家人,就让自己陪着去?  

鬼才信呢!  

钱渊立即做出判断,这里面肯定有自己不知道的内情,特么这是要拿老子的人情作伐子啊!  

但钱渊也很清楚,自己不答应那是绝对不行的,换个角度来看,这是自己这颗小小棋子的价值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