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前世阴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赵昕来说,自重生以来,睁眼之后。他心中就一直有一根刺在那里横亘着,让他睡也不舒服,吃也不爽快。  

简直是寝食难安!  

这根刺,就是他名义上的‘长兄’——真宗之弟雍王赵元份的孙子,如今的江宁节度使赵允让的幼子,被赐名宗实的男人,历史上的宋英宗!  

说起来,赵宗实今年也就八岁多一点,在理论上来说,对赵昕是构不成威胁,也威胁不到赵昕的。  

只要他健康、顺利长大,赵宗实就只能和他父亲一样,乖乖的当一个宗室节度使。  

或许赵昕哪天开心高兴了,等他们死了,就追赠一个郡王或者亲王的头衔。  

但事情坏就坏在,赵宗实的父亲,那位江宁节度使赵允让身上。  

赵允让可就不是什么小孩子了。  

他比赵昕的父亲还大一些。  

这位江宁节度使,有着和赵宗实一样的经历。  

当初,真宗的长子周王赵佑早夭,真宗一下子就面临无嗣的可怕结果,于是在朝臣的建议和再三要求下,真宗下令以绿车旄节,将赵允让接到皇城里来住,让他住到春坊附近的宫殿里,当成准皇子一样抚养和教育。  

但,没两年,章懿太后就生下了当今官家赵祯。  

于是,真宗在高兴之余,马上派人用韶乐鼓吹把这个‘准皇子’送回去。  

等赵祯即位,同样的剧本又来了一次,景佑二年的时候,赵祯还没有儿子,大臣们就着急了,半是胁迫半是逼迫半是利诱的劝这位官家在宗室里选一个男婴入宫抚养,这样以后官家有了储君就可以送回去,没有就当儿子养着,未来好承嗣江山社稷。  

于是,赵祯就选了赵允让刚刚出生的第十三个儿子,也就是赵宗实入宫抚养。  

依旧和赵允让一样,用绿车旄节接到宫里。  

然后…  

前年,赵祯出生后半年,就韶乐鼓吹送还赵允让,送了赵宗实一个宜州刺史的头衔。  

这赵允让能忍得了?  

在赵昕的前世,给他制造了最多问题和麻烦的就是这个堂伯了。  

而偏生这个赵允让,曾经是做过真宗养子的。  

对皇室内外和朝野上下,都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所以,他非常善于伪装和表演。  

其子赵宗实在其耳闻目濡之下,同样的学会了作秀和表演。  

他们父子,经常出现在朝臣们,表现他们的谦卑恭让与贤良,以至于赵昕前世都被蒙蔽了,以为自己的这个堂伯和堂兄是类似影视剧里的八贤王,忠心耿耿,谦良有德。  

但他那时哪里知道,赵允让实则是一条隐忍的毒蛇,无时无刻不想着咬他一口呢?  

于是,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那位堂伯在赵昕十岁的时候,故意带他去延福宫,然后竟想将他推到延福宫的人工湖里溺死!  

没有得逞后,就反诬赵昕贪玩,差点落水,要不是他忠心耿耿…  

最后,当赵昕的父亲派人来调查这个事情的时候,这位堂伯竟在家中服药自杀!  

这直接将赵昕陷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让他百口莫辩!也给他的统治生涯,蒙上了第一层阴影——其死后,赵宗实立刻将其遗表送到朝堂,在遗表上,赵允让自己主动承认了所有的事情都是他的错‘与殿下无关’。  

于是,一下子就将他自己摘的干干净净,洗的清清白白。  

错非赵昕是他爹唯一的儿子与国本,就那一招,赵昕恐怕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而那是赵昕前世被这个世界与现实上的第一堂课。  

亦是第一次接触到权力的黑暗与龌龊。  

如今,再活一世,赵昕自然清楚,他表现的越好,他的那位堂伯就越痛。  

所以,在刘永年来到身边,赵昕感觉自己的安全有了初步保障后,就开始动手了。  

他可没有耐心,陪着赵允让父子,再玩一局宗室的勾心斗角。  

“想要取朕而代之?”赵昕冷笑着:“赵宗实前世占了那么大优势的时候都尚且不能成功?何况如今?”  

在赵昕前世即位后的最初几年,赵宗实天天往宫里面跑,在曹皇后面前晃悠,拼命的说他的坏话,又在朝臣面前,找机会就表现其的‘贤良’与‘德行’。  

要不是赵昕当时已经亲政,也笼络到了一批禁军将领。  

说不准,彼时曹皇后会在盛怒之下,会有废立的想法。  

可惜,赵宗实是个短命鬼。  

没几年就死了,死后,赵昕连传统的追赠都不想给,最后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才勉强追封了一个荆王。  

但赵宗实就算死了,也像一堆黏在赵昕脚底一样的臭狗翔,甩都甩不掉。  

他变法改革,只要出点问题,或者他身体有一点点的问题。  

汴京城里,就会出现‘啊呀,要是荆王还在就好了’这样的声音。  

禁军的一些二五仔也跟着‘追怀’荆王,拿着这个事情要挟赵昕这个皇帝,想要好处和赏赐。  

这个事情恶心的赵昕前世一辈子难受,直到后来终于生下儿子,才算让世界清静了,灭亡了西夏后,这些声音才终于消失。  

这一世,赵昕自是不肯让前世的恶心与难受再来一遍。  

所以,在刘永年来到身边后,自认为安全无虞的赵昕,立刻就针对那个到现在为止,依然素未谋面的堂伯起来。  

频繁的插手国政,干预两府,甚至故意和富弼提起狄青,今天更是直接怂恿和鼓动曾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