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良才美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铨曹的身言书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好在,今年富弼精简了流程,省掉了最枯燥无味,也最容易被人主观意志所左右的‘身’式,只是命人检查了一下选人的身体,看看是否有无疾病。  

所以,铨试的速度较往年要快出不少。  

不过一个上午,便已经完成了大半选人的铨试。  

于是,相关结果立刻封档,送到了富弼面前。  

大宋,是一个考试盛行的王朝。  

做官要考试、转官也要考试,就连选官一样要考试。  

自然,有考试就有奖励!  

身言书判,尽管只是铨试的序幕,作为一个筛选的程序。  

但也是有奖励的。  

按照制度,每岁铨曹三院,都会取身言书判的优胜者若干人,上报中书,由中书予以堂除。  

虽然每年名额都不多,可能也就三五人。  

但,这依然是堪比进士考试一样激烈的竞争。  

富弼看着自己面前,堆满的卷宗,他微微活动了一下脖子,然后就开始审阅起来。  

作为流内铨的主官,富弼拥有所有的制度内的权力。  

自然,也包括了取这身言书判的优胜者。  

一张张卷宗看下来,富弼的神色渐渐疲惫、麻木起来。  

实在是因为大部分卷宗,都是了无新意。  

所有的问答情况,几乎都和格式化了一样,而答案则相差无几。  

但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就是大宋文官,人人保守,很少有人敢拿自己的官职来冒险。  

直到富弼看到了一份卷宗,才终于笑了起来。  

他拿着这卷宗给自己的副手丁讽看:“丁副使,你看,这相州的僧正,竟能想到以度牒而制番人的道理,值得栽培啊!”  

丁讽接过来,看了一下,也跟着笑了起来:“这倒是个妙人!”  

在大宋,强盛至极的文官,什么事情都想管上一手!  

于是,这僧侣道尼,也难逃文官魔掌。  

想剃度对吧?  

不好意思,请拿度牒来。  

没有度牒的僧道,就是野和尚!  

而这度牒,除了考试外,就只能从官府那里买了。  

于是,大宋朝廷将度牒当成了一桩生意经营,不拘什么人,都可以买一张回去。  

买了度牒的人未必要出家,事实上,如今大宋每年卖出去的上万张度牒,有九成不是僧侣买的,而是商人、官员和地主。  

他们买度牒,纯粹是投资、保值的考虑。  

因为,大宋的度牒市价一直在涨!  

太祖的时候,度牒是白菜价,几乎不要钱,太宗时就能值个十来贯了,真宗晚年,一张度牒起码值钱三十贯。  

而在如今,一张度牒的价格,至少八十贯。  

于是,只有傻子才不买度牒!  

国家也靠着卖度牒,岁入数十万缗,于是也很欢喜。  

正因为度牒这买卖太赚钱,所以很少有人考虑将度牒当武器对外使用。  

但,这个相州的僧正却在这卷宗上提出了,给一批度牒给元昊境内的番僧,让他们拥有独立建立寺院道观的能力。  

这样,这些人就有可能给大宋提供元昊的情报。  

即使不会,元昊境内的寺院一旦泛滥,也可以消耗元昊国力,令其自败。  

什么叫人才?  

这就是啊!  

丁讽甚至起了爱才之心,对富弼道:“彦国兄,课利司不是还有一个阙官吗?依我看,这僧正正好合适!”  

这就要提拔此人入京为鸿胪寺的官员了。  

虽然职位低微,但,却是鲤鱼跃龙门一般的升迁。  

富弼闻言笑道:“此等美才,岂能入京空耗其材?去岁,王师败于三川口,战殁者众,官家有意于环庆路为诸将士建一寺观以追福,此僧正刚好可以提点该院,既为将士祈福,又可就近施展才华!”  

丁讽想了想,于是点头同意。  

两人这谈话之间,便定下了一个人的未来前途。  

富弼回到自己的座位,想了想,于是便在卷宗之中翻找起来。  

很快,他便找到了所有寿国公点名之人的卷宗。  

一个个看下来,富弼的神色渐渐严肃、郑重。  

“皆有郡国之才啊…”他合上这些卷宗,内心的敬畏更加深重。  

之前,他看这些人的履历,便已经为国公折服。  

但现在,看这些人的卷宗,却不仅仅是折服了。  

而是彻彻底底的崇拜与敬服!  

没办法,寿国公所点名的人,每一个,在富弼看来,皆是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哪怕是哪个他最初以为是开玩笑的僧正官,事实也证明了此人,不仅仅是一个僧正,而且还有经天纬地之能。  

度牒之计,足可见分晓。  

更让富弼深感震动的是,寿国公点名的人。  

有僧正官,有马监,有地方上的监镇,亦有三司的下吏,甚至还有一个伎术官。  

这些人都很年轻,年纪普遍在三十岁以下,奇思妙想居多,但基本上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了实际譬如,那叫杨武的伎术官,是扬州的绫锦监。  

他在扬州管织户的时候,发现很多织户需要十二天才能织好一匹布,效率非常低下。  

所以他就想了个办法,和织户们定下契约,每个月只要他们上供三匹布就可以完成任务,剩下所织的布,只需要交给他材料钱,就可以自己自由支配。  

于是织户工作积极性大增,每个月居然能织布五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