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祖宗(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昕没有等太久,便听到了一阵喧哗声从外面传来。“恭迎陛下…”  

“恭迎官家…”  

此起彼伏的恭迎之声,由远而近。  

只是片刻,殿外的脚步声便已在耳畔响起。  

嘎吱,殿门被人推开。  

殿中的宦官、宫女们立刻就转过身去,跪下来:“恭迎官家…”  

赵昕闻声,抬起头,略带着激动的向着珠帘外看去。  

油灯灯光照耀下,一位身穿着褚袍,戴着一顶璞头的中年男子,映入视线。  

他约三十上下,神色憔悴,但双目有神,留着长须,看上去和蔼可亲,一副邻家大叔一般的模样,几乎没有任何攻击性。  

赵昕看着这个男人,眼眶顿时湿润了起来。  

“父皇…”他犹豫着,吞咽着口水,忍不住低声喊道。  

来者,正是他的父亲赵祯,当朝的大宋官家,最新的官方正式称呼是: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  

这个头衔很长对不对?  

但在唐宋,这个尊号还算短的了。  

已故的真宗皇帝,生前群臣给他敬献的尊号长达二十个字,像绕口令一样,光是看着都让人感到头疼。  

“二郎…”赵祯一个箭步,就蹿到了赵昕床前,激动不已的看着端坐在珠帘后的赵昕,立刻就对着在床榻前的许希问道:“许翰林,寿国公怎么样了?”声音却是因为激动而有些变形了。  

这也怪不得他。  

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农村的老农都知道的事情!  

而这位官家年已而立,膝下仅得这么一个可以继承大统,承嗣社稷,传承香火的儿子,当然是看得比一切都宝贵、珍惜。  

“官家,国公一切无恙…”许希小心翼翼的答道:“臣方才为国公诊脉,得其脉象平稳,见其呼吸正常,面色红润…”  

“臣为官家贺!为天下喜!”许希俯首拜贺。  

赵祯闻言,仿佛心头大石落下,喜不自胜的道:“赏!赏!”  

“翰林医官许希,服侍寿国公有功,除翰林医官使,赐绯服!余者宫人各有赏!”  

殿中众人闻之,都是面带喜色,连忙磕头谢恩。  

许希更是喜不自胜!  

翰林医官使,这可是所有太医们朝思暮想的差使,也是大宋太医们为官的顶点了。  

而赵祯则已经将视线聚焦到了那端坐于珠帘后的小小身影之上。  

“二郎…”他轻声唤着乳名。  

“阿耶…”突兀的,一个稚嫩的身影从珠帘后钻出来,小小的人儿,张开手臂,闯入怀中:“阿耶…阿耶…”  

稚嫩的乳音入耳,怀中感受到了一个小小的身躯的温度。  

这位官家于是泪流满面,抱着爱子,轻声应了一句:“哎!阿耶在呢!在呢…”  

于他而言,只要爱子还在,那么一切都值得了。  

所有人静静的看着这个画面,没有人出声打扰。  

赵昕也是紧紧贴在自己父亲怀中,感受着这片刻的温馨与安宁。  

前世,他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个男人,他这个身体的父亲。  

回想着前世,父亲的谆谆教诲,耳提面授的种种事情,以及种种宠溺与爱护,他的眼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他的父亲晚年,与他一般,沦为了文官士大夫们的机器与木偶。  

以至于文彦博、富弼等人,居然能越俎代庖,代君行政。  

而偏偏,那时的他,还沉浸在王霸之气一发,天下纳头就拜的美梦之中,沉迷在文官们与后世公知们联手编织的所谓‘民猪’迷梦里。  

直到晚年,回首往事,他才发觉,父亲早已经提醒过他无数次了。  

而他却每一次都误解了父亲的暗示。  

以至于最终沦落到那个处境,于是,只能亲自为自己的幼稚买单。  

而今再来,赵昕紧紧的抱住自己的父亲,在心里发誓:“父皇,此生,儿臣绝不会再辜负您的期许了!”  

“朕,必为尧舜!”  

口含天宪的尧舜!  

一言而决天下事的尧舜!  

四海之内,六合之中,神灵所生,鸟兽人神,莫不膜拜的尧舜!  

但这份短暂的安宁,维持不了太久。  

“官家…”一位戴着五梁进贤冠,穿着紫金袍的老臣,躬身近前,小声的提醒:“您该问问寿国公了…”  

赵昕听着,看了那位老臣一眼。  

那是一个眉目慈祥,看上去人畜无害的老人。  

大约六十岁左右,留着宋代士大夫最常见的长须,胡须略微发白,和多数士大夫一样,面有富态,大腹便便,但精神抖索,似乎充满了精力,只是,他似乎总是习惯眯着眼睛,以至于赵昕根本看不到他的眼神。  

赵昕注意到,他头上戴着的五梁进贤冠的左右两侧,垂着三只黄金做成的小蝉。  

这在大宋,是宰相的象征。  

只有宰臣、使相,才可以在五梁进贤冠上加上这种名为笼巾貂蝉的饰品。  

而如今的枢密院首脑章得象,并没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所以,章得象还不能用笼巾貂蝉。  

故,这老人的身份,已是呼之欲出了。  

“申国公吕夷简!”赵昕暗念着这个名字,脑海中,有关吕夷简的文字描述和履历,随之出现。  

吕夷简,字坦夫,淮西路寿州人,生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西元978年),父为故光禄寺丞吕蒙亨,其叔为太宗宰相,太子太师、许国公、中书令吕蒙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