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始皇夜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皇太一的身份是作者设定,并非原著,请勿混淆。)  

昌平君何许人也?  

他是楚考烈王熊元之子曾是秦王嬴政执掌秦国的功臣之一,官至右相国,同时,暗中与农家等反秦势力关系密切。  

他设计朝堂,使自己被嬴政派往楚国,并在秦将李信伐楚之时倒戈,切断其退路与粮道,覆灭秦国二十万大军。  

后来,昌平君更是在项氏一族的支持下反秦称楚王,最终兵败身死,成为楚国的末代国君。  

他曾经是秦国的大功臣,但是在秦国和楚国的交锋中,选择了自己的祖国——楚国。  

所以,他更是秦国的仇人!  

被覆灭的二十万秦军的家庭,恨不得生啖其肉,啃食其骨!  

更重要的是,他是扶苏的舅父!  

这位秦国大公子身上,流淌着部分与昌平君相同的血脉!  

所以,当他被苏越揭穿身份后,立刻在引起轩然大波。  

“阴阳家的首领东皇太一,竟然是昌平君?”  

“东皇先生是昌平君?”  

顷刻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东皇太一身上。  

“舅父…”  

在这些人中,公子扶苏无疑是心思最复杂的。  

他不像公子胡亥,有世代为将的母族王家作为助力。  

更倒霉的是,他的母族是楚国国君的熊式一族!在昌平君之后,熊式一族可以说是被杀了个七七八八,不仅无法成为助力,还会成为他继承大统的掣肘。  

好在始皇帝并未因此对扶苏‘另眼相看’,也没有剥夺他大公子的地位,甚至还予以重用,送到苏越这边。  

“大公子,我已经不是你的舅父了。”  

东皇太一摘下头上金盔,在万众瞩目下,露出一张被火焰灼烧,毁容到完全看不出本来面貌的脸。  

“昌平君已经战死在了楚国。现在活着的,是阴阳家的东皇太一。”  

看着这张脸,即使阴阳家护法与五长老也不由心生寒意。  

以东皇太一的本事,当然没人能让他毁容至此。  

所以,他的这张脸必然是被自己用火给烧成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和之前的人生做个了断!  

是个狼灭啊!  

东皇太一如此表态,让扶苏神情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  

一旁赵高、李斯更是眼神浮动。  

等东皇太一重新戴上头盔,苏越也收起身上的特效落地。  

他看着阴阳家一众,站在廊桥之上,敲打道。  

“阴阳家的‘神名’,不改也无妨。他们的心眼没这么小,自然不会与你们计较。”  

“但你们要记住。”  

他加重了自己的语气。  

“如果因此就真的把自己当成神灵,那可是贻笑大方了!”  

苏·心里一点逼数都没有·越这么说道。  

“多谢先生告诫!”  

东皇太一对苏越拱手拜下。其他护法和长老就算再不悦,也只能低头。  

其中,云中君最是汗流浃背——他就是那种被人云中君叫多了,又有点高傲自大,真以为他就是神话中的云中君的人。  

但是,被苏越那神话再现般的雷龙一吓,这点飘飘然立刻烟消云散。  

先败道家,再败阴阳家,赵高的罗网又不敢出头。  

苏越放眼望去,打算找人继续‘论道’时,其余人纷纷避开自己的双眼。  

这立威之事,算是结束了。  

“伏念师兄。接下来客人们就交给你招待,我先回爷爷那里去了。”  

苏越双手拢在身后,对伏念轻轻点头,在一众儒家弟子敬仰崇拜的眼神中化光而去。  

白天的事情,到此结束。  

到了晚上,苏越覆盖了整个桑海之城,顺便也笼罩了月儿所在的女舍的见闻色霸气,突然捕捉到些许声音。  

待分辨出这声音的内容与主人后,他眉头一挑,有些惊讶。  

“竟然来的这么快?”  

半个时辰后,在以章邯为首的影密卫的保护下,三道人影出现在竹林之外。  

他们正打算敲门,竹林外的木门突然打开。  

“小心!”  

“保护陛下!”  

训练有素的影密卫立刻抽出武器,神情戒备的看向竹林。  

嬴政倒是神情不变,甚至有些意料之中的样子。  

然后,苏越的声音才随着风一起飘来。  

“始皇来了?进来坐吧。”  

很快,苏越房门被始皇帝亲自1敲响。  

“先生,嬴政携子扶苏、胡亥拜见。”  

“嗯。”  

得到苏越的首肯,嬴政才推开门。  

他和神情沉稳的扶苏,长有异色双瞳,表情好奇的胡亥一同入内。  

影密卫全都在门外守着,连章邯都没进来。  

进屋后,嬴政跪坐在苏越对面。在三人面前,摆着三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嬴政端起一杯茶,朝竹子做成的杯中看去——立面一点茶叶都没有,根本就是单纯的热水。  

他无语片刻,语气含蓄的对苏越道。  

“先生猜到寡人会来?”  

“能猜到,但是不愿意去猜。太累。”  

苏越的话,再一次有些超出嬴政对‘天神’的理解。  

“我是在你踏入桑海之城后,听见了你的声音,所以才知道你来了。”  

这就对了吗!  

嬴政暗自点头。  

天神嘛。能监听一座城市,实在太正常不过。  

原本他此次前来,是想问一些其他问题。  

但阴阳家首领,东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