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 正确认识蝙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阿伟,我求求你了,拿开吧!”  

“太丑了!”  

“感觉随时要咬人一样!”  

“我看不下了,先溜了!”  

有很多女粉丝感觉到了不舒服。  

但是此时直播间的气氛却是达到了高潮,男观众就喜欢折磨女粉丝,女粉丝反应越大,他们觉得越开心。  

刘伟摇头笑了笑,认真科普道:“兄弟们,蝙蝠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8800万年,属于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  

恐龙已经灭绝了,但是蝙蝠幸存了下来。  

现在地球上有961种蝙蝠,它们是除了人类以外,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哺乳动物。  

占到了整个哺乳动物总量的20左右。”  

“不会吧!这么多!”  

观众接连发出了疑问和惊叹。  

如果蝙蝠的数量真有刘伟描述的那么多,为什么在生活中很少见?  

刘伟看着弹幕解释道:“在距8000万年前,蝙蝠被翼龙和各种飞禽走兽当作食物,属于弱势群体,后来它们发现躲在山洞里可以避免被吃掉,逐渐习惯洞穴生活。  

这种生活习性让它们意识到可以更好的躲过天敌的攻击。  

同样,在灵长类动物出现之后,蝙蝠也把灵长类动物当作天敌,包括现在也是如此。  

不过它们千万年养成的习惯是躲避敌人,所以蝙蝠会选择远离天敌的地方生活。”  

“如果说人类和其它哺乳类动物可以享受阳光的滋润,那么,蝙蝠把自己封闭在幽暗的空间中。  

5000万年以前,灵长类动物出现,而这时候的蝙蝠,已将自己进化成可以到达地球绝大多数地区生存下来的高级动物,飞行在空中,俯视着灵长类动物的繁衍发展。  

但是它们没有主动给任何灵长类动物带去伤害,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人类了。  

可以说,蝙蝠是看着人类产生和繁衍的。  

我们得尊称一声长辈!”  

“哈哈哈哈,要不叫爷爷吧”  

“蝙蝠:想当年,你们这些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我已经在地球上生活几千万年了!”  

“蝙蝠:可笑的人类,居然觉得自己是最高级的动物。”  

“蝙蝠:小心我释放病毒!”  

刘伟看着弹幕笑道:“兄弟们,按照地球物种演变来排序,叫一声大爷也不为过。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一共经历过五次物种大灭绝,其中包括6500万年前的那次巨大的自然灾难,90以上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而活下来,并且活的最好的只有蝙蝠。”  

“牛逼!”  

“求生欲极强啊!”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蝙蝠!”  

“不得不说,我有点佩服它了,居然能够从几次生物大灭绝中存活下来!”  

刘伟:“最近,我看到了一个宣传片,讲的是蝙蝠的自述,不得不说,视频制作得非常好,给予了我们人类深刻的反思。  

我猜测很多看过视频的观众一定被蝙蝠身体里携带的大量病毒所震惊。  

实际上,人类和蝙蝠以及所有的动物一样,无论在人类的体内还是体外,都有微生物栖息着,在人身上微生物的数量超过人体已知的细胞。  

人的身体内,不同部位分布着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的不同方面的影响,我们这些将微生物分为八种:细菌、病毒、真菌等。  

病毒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必须在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和所有的生物一样,病毒也有自己的基因,它可以复制、进化,并且依赖生物实体而存在,它的一体生命活动都在寄主的细胞内进行。  

蝙蝠身体内外本身就有大量微生物与之共生,包括了病毒,这些病毒最初也致死过蝙蝠,但后来的蝙蝠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与之产生了抗体。  

病毒并没有消亡,而是寄宿在了蝙蝠体内,谁都奈何不了谁,病毒的扩张受到了抑制,蝙蝠成了这种病毒的宿主。  

蝙蝠变异出的翼手在抑制病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蝙蝠MHCI类分子中独特的三个氨基酸的插入导致α1螺旋的延伸,最后形成了独特的“表面锚定”,增强了多肽结合的稳定性,最终达到限制病毒免疫逃逸的效果。  

另外,在长期的进化和变异过程中,蝙蝠有着强大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有着高水平的本底固有免疫系统。  

要知道潜伏在蝙蝠身上的每一种病毒,对另外一种生物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蝙蝠本身是100多种烈性病毒的自然宿主,而传播源,则变成了那些以它为食的动物们,主要有猴子、果子狸、狐猴、浣熊、负鼠、猫、猛禽、蛇,其中鸟类和蛇是主要的捕食者。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蝙蝠与人类之间基本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就像我现在虽然抓住了最凶狠的狗头蝙蝠,只要防止被它抓伤或者咬伤,基本上不会产生病毒的传播。  

我刚刚看到很多咒骂蝙蝠的弹幕,在此,我想问问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它的丑陋模样吓到你了?  

还是因为你觉得它是低级的生物?  

人家在地球比人类进化得早,人家百毒不侵,人家居住在你很难找到的地方,几乎从不来打扰你的地盘,人家吃虫维护生态平衡。  

我们凭什么,有什么资格去辱骂它?  

这也是那个公益宣传片最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