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调整策略(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某帐篷内,卫芳跟侍女小桃交谈着。  

小桃担心道:“公主,赵王不知是否会接纳我们?听说有很多中原人,敌视塞北的人。奴婢觉得,说不定赵王会收了我们的马匹,再将我们赶出去。”  

卫芳道:“不可能,贺侍郎是可信任之人,他说赵王是明君,这一定没错,明君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定会接纳和妥善安置好我们。”  

虽然入关已有八天时间,她基本上不担心,从居庸关到襄国一千余里,驿站传递消息最快要三天才能赶到,再等几日肯定会有好消息。  

午饭时间到了,赵兵送来食物,卫芳出来跟女人们一起吃饭。  

饭还未吃完,望见有骑着快马的驿卒从南边疾驰而来,向将军衙门方向疾驰而去。  

卫芳心想,应该是襄国的消息。  

果然,在两刻钟后,赵兵有人来宣布,朝廷接纳来投的东胡人,将在明日启程南下,到达襄国后,朝廷会有妥善安排。  

这个消息后,给数千东胡人吃下了定心丸。  

翌日,数千赵兵带领着数千东胡人、万余匹马,离开居庸关,浩浩荡荡地南下。  

这天,是三月十四日,是赵歇规定的改进连弩性能最后期限的倒数第二天,他不能无限期等待,必须赶制出一批连弩,在不久后跟汉军的作战中投入使用。  

下午,赵歇再次来到了技术部,他刚接到报告,黄庭靖已制作出性能更好的连弩。  

技术部大空地上,赵歇对新连弩作全面检查。  

双手拿起时,感觉重量大约减轻了两成,随后进行射击试验,连续进行了二十次的十支箭连射,连射过程中出现“卡壳”的概率降低了不少。  

哈哈!质量基本过关了!赵歇心中高兴着,以后连弩必定会成为战场利器,军队配备司南和连弩这两种独有之物,对付韩信时把握又大了一些。  

若真的还不能战胜韩信,赵歇还留有后手,那是迫不得已才会使用的后手。  

对黄庭靖道:“很好,以这连弩为标准,明日起进行批量生产!”  

黄庭靖心中欣慰,说道:“臣全力以赴,所幸不负大王所托!”  

说着,他打了个哈欠,一脸的疲惫。  

刚才赵歇只注意连弩,没有留意到黄庭靖,赵歇看着他如此模样,说道:“黄爱卿,辛苦你了!”  

旁边的黄庭靖小弟子甘离道:“大王,钜子这两晚只睡不到两个时辰,昨晚连夜指导工匠赶制连弩,终于在今日赶制出来。”  

黄庭靖接口道:“所幸成功了!”  

像这类既技术高超又有责任心的人才,属于宝贵的财富,赵歇会关心体恤这种臣子,说道:“爱卿辛苦了,不过还需再辛苦一阵子,监督好工匠按要求制作。等过了这段日子,寡人给你放个长假,若有何要求,尽管提出来。”  

连弩将会采用流水线生产,每个流水线生产一个零部件,最后有专人组装。除了生产组装外,还有相当于现代工厂“质检部”的人员,严格监督检查质量。  

每个零部件都有相关质量要求,工匠们刚开始时对此不熟悉,不好把控质量。黄庭靖是最懂连弩技术的人,前期必须由他来亲自监督、技术指导,让工匠们熟悉一段时间,上轨道之后才能脱开身。  

黄庭靖乐于效命,心中没有任何怨言,说道:“臣希望大王能心系百姓,善待墨家弟子们。”  

赵歇说道:“爱卿放心,老百姓是水,君王是鱼,寡人定会爱民如子,定会善待为朝廷效力的人。”  

原西魏国,现河东郡,平阳。  

汉军的大练兵,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去年十一月全面征兵,十二月开始训练,经过三个多月的严格操练,汉军新兵们面貌有了巨大变化。  

原本征兵十几万,后来刘邦再下令,让韩信多征召五万士卒,目前共有二十一万新兵。  

接近三月下旬这天,韩信正在跟蒯彻一起吃饭。  

韩信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练兵,兼且了解天下大事。  

饭还未吃完,便接到消息,得知了东胡人投奔赵国之事,韩信心情略显沉重。  

蒯彻道:“将军,赵国上次跟东胡人交易马匹,这次是东胡人送给他,多了万余匹塞北良马,还有数千匹育种马,以后可得小心赵军骑兵。若你第二次东征灭不了赵歇,既会失去汉王对你的信任,赵国会更加强大,以后可就没机会了!”  

韩信道:“只要小心谨慎,将领们不犯错误,即便赵军多万余骑兵,也必定会被我打败。”  

他虽然觉得会更加棘手,仍然对自己很有信心。  

通过各种消息,通过了解赵国所发生的方方面面,蒯彻对赵歇越来越佩服,认为赵歇是比刘邦更好的明君。他对自己所投靠的韩信,有着深深的担忧,赵国目前是明君、优秀统帅、实力、民心兼备,要将其吞并难度很大。  

汉军即使有军事力量、有韩信这样的统帅,战争亦胜负难料,可若没有韩信,刘邦半点机会都不会有。  

荥阳被汉军重新夺取后不久,刘邦重新移师荥阳,他要靠前指挥,正面硬扛住项羽,才能为韩信夺取北方赢得时间。  

得知东胡人的消息后,刘邦召见张良、陈平,三人心情皆有些沉重。  

“多了万余匹马和数千人,赵歇实力又更强了!哎…”  

刘邦在叹息着,非常无奈。  

张良和陈平这两名智者,则考虑到了更多方面。  

因东胡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