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双喜临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是儿子,连续三四个女儿都有可能。多几个女人,才能有更多保障。  

既要多繁衍子嗣,赵歇作为正常男人,本身就有那方面有需求,郦究特意提醒,赵歇也有了这方面意思,反正古代男人有这个特权,况且还是君王。  

男人纵欲过度会伤身,但硬是憋住也不好,已经三个月没有跟赵倩那个了。究竟选谁好呢?赵歇思忖起来,考虑了一会,他说道:“去通知秋菊,让她过来给寡人侍寝!”  

对于赵倩的贴身侍女杏儿和秋菊,赵歇有些了解。  

秋菊和杏儿只是平常习惯性称呼,秋菊姓名为于秋,杏儿名为王杏。  

杏儿活泼开朗,能说会道,能哄人开心;秋菊则性格内向、腼腆,不善言辞。两个人在行动上都对赵倩服侍得很好。  

赵歇来自现代,有现代家庭意识,希望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家人。但平常朝政繁忙,没时间陪伴老婆孩子,杏儿能说会道,能更好给家人解闷。  

考虑到家人因素,赵歇选择了秋菊。  

后宫,赵倩休息后,秋菊和杏儿刚浴室沐浴完毕,正准备去就寝,只见郦究带着几个内侍走来了。  

郦究对秋菊满怀笑意道:“秋菊,恭喜你了!”  

秋菊一楞,问道:“大人,奴婢何喜之有?”  

郦究道:“大王命我传话,让你去侍寝。或许不久,该改口叫你夫人了!”  

这个时期,除了王后之外,对于君王(未称帝)的女人,很多以夫人称呼,在夫人前面加上姓。比如称戚姬为戚夫人、薄姬为薄夫人。  

天啦!秋菊惊呆了,这来得太突然了!  

杏儿同样惊呆了。  

郦究道:“秋菊,请随前我去大王寝宫!”  

怎么大王会让我去侍寝!太不可思议了!秋菊还在惊呆中,一时未反应过来。  

见秋菊模样,郦究提醒道:“请速速前去,别让大王久等!”  

杏儿脑袋转弯快,手碰了碰秋菊大腿,秋菊才回过神来,跟着郦究前去寝宫。  

看着秋菊的背影,杏儿甚是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有这种机会。  

寝宫门前,内侍搜查秋菊全身确保没有异样后,让秋菊进去。  

进入寝宫,只见赵王坐在床榻上,秋菊一颗心顿时紧张起来,不像以往面对赵王时那么自然。  

“奴婢拜见大王!”  

赵歇看着秋菊,对方低着头,脸颊绯红,就像个害羞的姑娘。  

他拍了拍床榻旁边,温言道:“过来,到寡人这边。”  

秋菊走到床榻前,屁股坐在榻上,低头不敢言语,心跳加速。  

赵歇看着这腼腆的姑娘,既然要让她做自己的女人,好歹先了解一下。他打仔细打量着秋菊,她苹果脸,身材苗条,皮肤姣好,总体来说颜值中上。虽然算得上是美女,但无法跟赵倩这类顶级美女相比。  

秋菊没听到赵王发声,双眸瞥向赵王,只见对方正在看着自己,忙低下头,这下更加紧张了。以前她从未听过男女之事是怎么样的,只知道在一起睡觉就会怀孕。  

赵歇问道:“你家中父母可好!可有兄弟姐妹!”  

王宫的每个内侍和宫女,都备有档案,以往赵歇没有专门查过秋菊和杏儿的资料,亦没必要连宫女的资料都去查。  

秋菊弱弱地答道:“禀大王,奴婢曾有两个弟弟,皆夭折了,父亲六年前被暴秦征召充当徭役,后来劳累而死,母亲三年前病逝。”  

原来家人都不在了,赵歇对她多了一份怜悯。  

“你孤身一人,以后寡人和王后,皆是你的家人!”  

寝宫灯火被吹灭……  

在现代,有专门的周末休息日,在古代同样有休假制度。  

刘邦担任泗水亭长职务时,就“常告归之田”。汉朝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各级官吏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别命令,平常不能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指休息日),才可以回家团圆,走亲访友。  

由赵歇掌管的赵国,同样有休假制度,每上班五天休息一天。  

这天,没有特殊的事情发生,除了必须有人值班的岗位外,襄国官吏皆勿须上班。  

王宫寝宫,有美人陪伴的赵歇在睡懒觉。  

经过昨晚之后,由少女变成少妇的秋菊,不像当初那么羞涩,喜悦伴随着她。  

“大王,日上三竿了!”  

“不急,好好陪伴寡人!”  

美人在怀,赵歇继续赖在床上。  

襄国城内,一匹快马奔向王宫,马背上坐着的是驿卒。  

“居庸关捷报!居庸关捷报!”  

还在温柔乡的赵歇,听到了这高喊的声音。  

怎么会有捷报呢?难道是冒顿已灭掉了东胡,进犯燕地边境被击溃了?赵歇在疑惑着。  

“大王,居庸关有捷报传来!”  

很快,寝宫门口内侍声音传来。  

赵歇起床,秋菊替他穿好衣服,再打开寝宫门。  

赵歇接过接过竹筒,拿出里面的纸笺,看着里面所写内容,简直难以置信,会有这样的好事情。  

纸笺是由文世笛所写,写明东胡人有五千三百人投奔,包括一千五百名成年人、两千七百名女人、一千一百名少年男子。  

东胡人带来了马匹一万两千余匹,其中育种马两千五百匹,未成年马匹两千匹,成年战马八千匹。  

纸笺中还特别提到,为首一男一女是上次交易的部落长老子女。并且,还指出成功逼退匈奴人企图发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