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燕国攻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蒯彻所说,至少有一部分是韩信没有考虑到的,要不是他有真材实料,韩信不可能让他做自己的谋士。  

韩信最大的目标,是让自身所学有发挥的舞台,能够功成名就。项羽瞧不起他,刘邦给了他机会,他抓住了机会。  

蒯彻分析得很有道理,赵歇的突然崛起,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就像蒯彻所说,要是赵歇早点掌权,表现出明君的一面,当初韩信离开项羽后,去投奔的是赵歇而不是刘邦。  

韩信道:“先生言之有理,赵歇和李左车,的确不是省油的灯。不过,越是强大的对手,我打赢了,越能证明我的本事,不见得是坏事。”  

蒯彻道:“夺取关中、出函谷关、攻魏代两国,将军你功劳不小,但这连串的战事,对手不够强,你这大将军成色不够足。若你能打败赵、楚两个强大对手,才算真正功成名就,当史书记载你时,地位或许能超越李牧、吴起这些名将。将军,机会伴随着风险,祝你好运!”  

他辅佐的是韩信,而不是刘邦,平常都是从韩信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  

兵部,赵歇来到这里。  

在太尉办公处,他将一张图纸打开,图纸里画着的是连弩,是根据诸葛连弩的原理画出来,由机架、弩弓、弩弦、箭匣、弩箭、控制杆等若干零部件组成。  

诸葛连弩体积较大,难以在进攻战、运动战中使用,需在防御战、埋伏战中,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军队的日常训练、士气、武器装备、统帅指挥能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赵歇要对赵军全方位提升,打造出最强大军队。  

连弩只是其中一种武器,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武器发明出来。  

“大王,这连弩设计真好,十支箭连射,威力更大。但要求过高,工匠恐怕还无法制作出来!”  

赵歇看着连弩,欣喜中带着无奈。  

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可连续发射的弩,但只能连续发射三支箭,并且射程只有十几米,只能用于近身防御,无法用于战场。历史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是对连弩的重大改进。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目前军械技术情况,兵部武库司清吏司被叫了过来。  

赵歇问道:“我们的兵器坊,能否将这连弩制作出来?”  

清吏司对图纸仔细看了一遍,摇头道:“现有工匠的技艺水平,无法制作出此种连弩。”  

赵歇略感失望,墨家在力学和机械方面颇有研究,或许他们有办法,只有等墨家钜子来了之后再做计较了。  

——————  

隆冬季节,燕赵大地上,大雪纷飞。  

燕国都城,蓟城。  

某府邸外,两名士兵在这里守卫着。  

“在下求见将军,请问樊将军可在府中?”  

说话的是贺阐。  

这是在蓟城中,负责东城门守备的武将府邸,守卫在门口的是武将的亲兵。  

蓟城四个城门各有负责的武将,将卒分为两班制轮流守卫,共同受到燕王臧荼的亲信将领管辖。  

臧荼的亲信很难争取过来,下辖的那些守城武将,是贺阐要争取的对象。  

赵军兵临城下时,蓟城只要有一个城门被打开,让赵军迅速入城,速战速决的计划才能实现。  

“去去去,樊将军是你相见就见的吗?”  

士卒不耐烦的模样,在赶贺阐离开。  

“我乃儒家士子,想见见樊将军,烦请通传一下!”  

说着,贺阐从袋子中取出钱币,给两名士兵。  

收了钱,态度立马不一样。  

某士兵道:“樊将军要戌时才回,你到时再来!”  

贺阐回到客栈等待,快到戌时时,再次来到这里,成功见到了目标人物。  

他用一个假身份蒙混过去,用自己的口才,让樊将军愿意坐下来与他交谈。  

要寻找内应,当然不能直接说出目的。  

贺阐先取得樊将军的信任,待第三次见面时才进行试探,试探樊将军对上个燕王韩广,和现任燕王臧荼的看法。  

“我王乃霸王分封,韩广不遵从霸王分封,一直在蓟城赖着不走,我王除掉他,乃是天经地义。”  

樊将军忠于臧荼,要争取几乎没有可能,贺阐在告辞后,便没有再来找他。  

贺阐再想办法,取得蓟城另外一个守城武将见面交谈的机会,在试探中,仍然是忠于臧荼。  

直到第三个武将,终于试探出对臧荼的心没那么坚定。  

贺阐再进一步试探,觉得有争取过来的可能性。  

“哎!都是项羽,他分封不均,原本燕王、赵王的部将,都被他封王,老燕王是心中不忿,拒绝接受项羽的分封,才导致被杀。”  

这个人名叫钟离阳,原本是燕王韩广属下,他是忠于韩广的。  

这次,是贺阐第五次跟钟离阳见面,取得对方信任。  

黑夜时分,屋里昏暗的灯光中只有两人。  

贺阐道:“如若现任燕王对他足够忠诚,也决计不会下毒手!”  

钟离阳叹息道:“被项羽封王,忠诚已不重要了!”  

贺阐道:“罪魁祸首是项羽,其次是…”  

钟离阳接口道:“其次是现任燕王!燕地许多百姓,既恨项羽,也恨他。”  

他憎恨项羽和臧荼,只是平常不表现出来。  

贺阐道:“钟离将军,你可曾想过,为你效忠的燕王报仇?”  

钟离阳叹息道:“老燕王部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