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阴谋诡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歇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要讲究轻重缓急。赵国最缺人才,要是解决了人才问题,许多事情也就用不着他亲力亲为了。  

现行法律有适当修改的必要性,但不像人才问题那么迫切,只能先缓一缓。  

曹完告退后,赵歇继续审阅着自荐书。  

对于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有时候赵歇会和钱匀沟通,商量决定怎么处理。  

竹简虽然有两百余封,但大多数自荐书都不用耗费多少时间,就相当于在看简历那样,大部分一眼就看出没有用处,只有少部分会花点时间研究。  

整个上午,赵歇看了一百三十封。  

中午时,他在书房跟钱匀一起吃饭,略为歇息后,下午继续工作。  

在审阅到第一百七十封竹简时,赵歇又有所发现。  

这是工部屯田清吏司下辖的某部门正八品主事,名叫卓天岩。  

卓天岩在自荐书中说,擅长管理农业和手工业,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赵歇觉得不错,将他的自荐书也放在坐垫右边。  

自从前天朝会公布改革措施后,工部各部门亦相应调整,具体为:  

营缮清吏司:负责用于官方的各种工程的建设,包括坛庙、宫府、城垣、衙署、府第、仓库、官舍等等。  

都水清吏司:负责用于民间和官民合用的各种工程的建设,包括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等等。  

屯田清吏司:对农业、工业、商业进行相应的管理。  

虞衡清吏司:负责对其它三个部门经费的核算和发放,负责度量衡制度和铸造钱币。户部将工部总费用拨付给工部后,由虞衡清吏司掌管,再根据情况调拨给相应部门。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和文字,从秦末开始,原六国贵族陆续复国,楚国、齐国、燕国陆续恢复原有货币和文字。  

目前,赵国的货币被称为“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为铲布,由虞衡清吏司负责铸造。  

由赵歇改革后的工部分工方式,跟古代各个朝代有些区别,是赵歇认为比较合理的分工。  

在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同样属于工部负责。  

在古代,很少会有专门的官方科研部门,一般都是民间自发研究和实践。  

如果硬要说有关于技术的部门,钦天监可以勉强算研究天文的,太医院也算研究医学的。在某些特殊时期,皇帝重视兵器革新,也有过专门研究武器装备的部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赵歇明白科学的重要性,以后要大力发展科学,如果有需要,还会组建跟五部地位相当的科研部门。  

在天黑前,赵歇将全部自荐书都看完了,只有卓天岩和贺阐进入了他的法眼,他吩咐下去,让这两人明天前来面见。  

——————  

荥阳以东,楚军军营。  

军营里外,楚军士卒们训练、巡逻、吃饭、睡觉,表面上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过,暗地里却有了一些不同寻常。  

某个角落里,有三个士兵在小声交谈着。  

士兵甲道:“我们的霸王自称为天下之主,赵王要跟他平起平坐,霸王却做起缩头乌龟,不敢派兵灭掉敢挑战他的人。”  

士兵乙道:“可能是霸王顾不过来,先挑战他的刘邦还没被干掉,无暇顾及北边的赵王。”  

士兵丙道:“现在的霸王不是以前的霸王了,田荣、刘邦、赵歇、英布都反叛他,根本无力剿灭!”  

三人在谈论着关于赵歇之事,对项羽颇为失望。  

不仅是这三人,这两天来,在楚军军中,有不少士兵偷偷在谈论着这方面。  

——————  

荥阳城内,刘邦、陈平、张良三人一起吃着饭,刘邦心情轻松,有说有笑。  

刘邦笑道:“陈平,你的借刀杀人之策真有效,让项羽跟赵歇杀个你死我活,寡人渔翁得利,这钱花得值。”  

张良道:“这计策真妙,只差项羽上当了。”  

原来,陈平给刘邦出的计策,就是借项羽的手除掉赵歇。  

陈平原本在楚国当官,跟部分楚国官员有交情,刘邦给了陈平大量的钱财,陈平收买了楚军一些将领,让他们在楚营中散布流言。  

本身赵歇公然宣称跟项羽平起平坐,就将项羽惹恼了,要不是范增劝谏,项羽已经带兵去打赵国了。如果再有流言传开,项羽十有八九会忍不住,陈平是根据项羽的性格弱点制定策略。  

为了实行这个计策,刘邦足足花了差不多两万金。  

陈平道:“汉王,臣跟你说过,只有八成可能性办成,唯一的变数就是范增这个老狐狸。他肯定会全力阻止项羽鲁莽行事。”  

陈平比较谨慎,现在只是开始,只有计策真正成功,他才能高兴得起来。  

张良道:“范增一天还在,会给我们带来很大麻烦。”  

刘邦道:“项羽的许多事,不是范增这个老不死的能劝得了,要不然寡人就不会活到现在。这事八九不离十了,只要项羽真的去打赵歇,这天下便可收入寡人郎中,陈平你便是大功臣。”  

对于这一天,刘邦一直期待着。  

他越来越佩服陈平,要是论阳谋,陈平不及张良;要是论到阴谋诡计,陈平丝毫不会比张良差。  

有这两个谋士一同辅佐,又有大将军韩信、丞相萧何,刘邦对夺取天下信心十足。项羽和赵歇,都是他要打倒的人。  

——————  

襄国,王宫书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