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传导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1991年的霓虹有多强?  

很强,世界第一。  

人均GDP超过美国,GDP总值占世界13%。  

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货币流动性异常充足,注意,是异常充足而不是一般充足,日元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泛滥成灾,而且在汇市上日元还是强势货币。  

这样的日元已经超越美元成为各国最大的储备货币。  

美元是什么?  

是美国能够位居第一强国的最核心因素。  

现在,它被日元取代了。  

这是好事么?  

如果是一个跟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自然是好事,但对于霓虹......失去了举世皆敌的资格,这跟被放在火山口烧烤没有什么区别。  

东京,大藏省中央办公区。  

一重康野看着手里的报告无力闭上眼睛。  

西伯利亚的局势已然失控,现在必须要做出最后的选择了,必须要减少市场上日元的数量,否则......一重康野怀念着年轻时的那段岁月,等他再睁开眼,浑黄的眼里充满果决之意。  

5.17号。  

大藏省决议,房贷比例下调百分之七十五。  

公开执行。  

当各大媒体接到这个消息曝光后,整个霓虹沸腾了。  

就算是不懂经济的人,也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百分之七十五,几乎等于全面停止房屋贷款。  

东京街头,梅川内酷拿着手里的报纸只感觉全身一阵冰凉。  

他知道自己完了。  

限制房屋贷款,那就等于切断了流入地产的资金来源,没有了资金持续供血,那房价又如何还能上涨。  

不,不是不会上涨。  

会崩盘。  

缺少了银行的资本支持,又有谁能负担起现在的房价。  

像是疯了一样,梅川内酷狂奔着朝房屋交易中介的地方跑去。  

卖、卖。  

要在最快时间内卖掉自己手里的房子,不惜一切代价。  

如同乌合之众所说,人在群体中的智商会大幅降低,于是经济向上或者向下波动必然出现羊群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矫枉过正。  

当一个人意识到房价要下跌,无数的人都意识到了房价会下跌。  

一个人想到卖房,所有的人都想到了卖房。  

东京、大阪......  

所有的收到消息的人都像是疯了一样奔向了房产交易的中介所。  

卖,尽快卖掉手里的房屋。  

诅咒着、祈祷着......在霓虹独特的信仰下,漫天诸神鬼怪都在被人念叨着。  

东京中央区,安吉也房屋中介。  

密密麻麻的人群将房屋中介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有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有穿着工作服的工薪阶层,有围着皮围裙水鞋都没来得及换的市场小贩。  

人们忘记了谦让、忘记了礼仪、忘记了从小受到的教育,心里全是地震都没有过的恐慌。  

卖,只有卖掉现在的房子才能活下去,否则等待自己的将是一无所有。  

人群外,看着密密麻麻根本挤不过去的人群,梅川内酷心沉入到了谷底。  

仅有的理智告诉他,这么多人一起卖房,那房子只会无人问津,即便是打折再打折恐怕也无人问津。  

“逃命吧!房奴君!”  

“逃命吧!别让房贷压断你的腰。”  

梅川内酷无意识的惨笑着瘫软到了地上。  

曾经,他还讽刺过那些连房奴都不配做的庶民,可是现在......  

市场是具有传导性的,当一个市场出现问题,其传导机制就会将危机传导至另外一个市场。  

1955年到1990年,霓虹股价涨了一百倍倍,在1989年12月顶峰时期,霓虹股票市值总计四万亿美元,这个市值,是美国股票道琼斯加纳斯达克总市值的一点五倍。  

有多疯狂?  

接近于全球资本市场市值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五。  

由于股票市场上涨,大量企业都可以在股票市场完成融资,他们对于银行需求就越来越小。但这对于银行非常不利,银行的考核是贷款利率。  

那么中小企业和个人企业自然而然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客户。  

银行,是资本市场中的组成部分,作为资本的源泉考虑客户质量自然是首选目标,穷逼,想贷款那永远都是一种奢望。  

房地产开发商自然就是银行最大最优质的客户。  

1956到1986年,霓虹土地价格上涨了五十倍,物价涨幅才上涨四倍。这意味着,再没有比地产开发商更硬核的企业了,也再不会比有房子的人更硬核的优质客户了。  

于是,1985到1989年,霓虹银行贷款规模扩大了百分之四十三,其中对于房地产贷款扩大了一倍。  

大藏省统计,流入房地产资金为一百二十兆日元,其中一半来自银行。而1991年霓虹的GDP才462兆日元。  

这就是市场的传导机制理论逻辑。  

大阪。  

“BOSS。今天的报纸!”  

刚到公司,威廉就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到了沈建南办公室。  

读卖新闻,霓虹第一大报纸。  

头条。  

一重康野的照片。  

内容,为遏制投机分子炒作稳定经济,大藏省决议房贷比例下调百分之七十五.......  

看完报纸,哪怕是沈建南的无所谓心里也不由一喜。  

等了这么多天,该来的终于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