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五王叛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雀门遭受攻击的同时,北方的玄武门、西方的正定门、东面的东直门,都有一支军队在攻打着,其理由更是五花八门。  

恒王倒是跟昌王的说法差不多,都是宫内混进了刺客,自己是来此保护太后、皇上的。  

平王说,昌王、恒王、晋王造反,自己来此接管宫门,诛杀反贼。  

晋王的理由还不错,好歹人家弄了一张假圣旨,说是奉了沈鸿的旨意,去潜龙殿剿灭反贼。  

他们的借口虽然拙劣不堪,但是理由还是很不错的,至少顶着一个大义的名义不是。  

至于泰王,则是纹丝不动,但暗地里的消息却跟纸片似得,不断飞进王府深处…  

当沈鸿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嘴角扯出了一个残酷的笑,随后就让富荣把准备了前几天打造的檀木轮椅推上来。  

坐上了檀木打制的轮椅,身上又盖上了厚厚的羊毛毯子,沈鸿坐在桌子边上,喝着自己让紫湘泡制的清茶,静静的等待着消息…  

朱雀门处,昌王一脸狞色的吼道:“饭桶,都是饭桶,五千人,连一千人把守的宫门都攻不下吗?”  

“昌王息怒,实在是宫门太高了,上面的人把擂石滚木一扔,咱们的人上不去啊!攻打宫门不到半个时辰,咱们已经损失了至少一千人了。”一名郎将努力的百般解释着。  

“废物,不就是死人吗?”昌王有些歇斯底里的吼道:“大燕别的不多,就人多,你去在调五千人来,哪怕就是用人命填,也要把朱雀门给本王…给朕打下来!”  

“王…陛下,这不好吧,这可都是咱们的家底,要是此时拼光亮,岂不是被其他四个反王捡了便宜?”  

“嗯…”  

这话一出,昌王皱着眉沉默了,许久之后,他舒展开了眉头:“马上派人去其他城门看看情况再说。”  

“诺,末将领命!”  

就这么的,时间一晃过去了两个时辰,来到了五更天,天色都已经出现了鱼白肚,可是四座宫门却依旧固若金汤。  

几名王爷坐不住了,于是简单的商量了一番之后,来了个合兵之计,把四方兵力全都聚集到了玄武门。  

四方的兵力虽然合在了一起,可几人的心思却没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四方还都在暗地里使坏,都想让别人去趟雷,自己好捡便宜。  

这么一弄可到好,四方在一起的战力,甚至还不如独自作战呢。  

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昌王与恒王气呼呼的带人离开了,去了朱雀门,原地只剩下了晋王与平王。  

再次分兵之后,双方也是不对付,于是,昌王与恒王决定,每人攻打半面城墙,城门的位置,由双方抽出精锐来攻打。  

还别说,这个分工的馊主意一出,守卫宫门的士兵们,立马吃紧,竟然有了一丝应对不暇的感觉。  

这个也很好理解,伤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吗。  

半个时辰之后,在大数量兵力的优势之下,朱雀门被攻破了,守城的徐洋被当场诛杀,砍了脑袋,幸存的士兵们则是投降。  

攻破朱雀门之后,昌王与恒王,立马反目,打作一团,后来啊,昌王仗着自己的二王爷身份,占据了优势,把恒王打的落花流水。  

恒王身死不说,其部下也被收编。  

匆匆的做完这些后,昌王马上赶往了潜龙殿。  

于此同时,攻破了玄武门的晋王与平王,也分出了胜负。  

最后以平王的胜出,晋王落败逃跑的下场,而告一段落。  

可好景不长,在内宫之时,昌王与平王相遇,这又打成了一锅粥,后来,昌王故技重施,得到了最终的胜利。  

到了此时,昌王也大松了一口气,毕竟,自己打败了好几个对手,现在,只需要把刀架在沈鸿的脖子上,逼其退位让贤,那么,皇位就可唾手可得了。  

唯一让他心中没底的,就是纹丝不动的泰王了。  

而泰王现在干什么呢?  

如果说,昌王几个反王的举动只是逼宫的话,那泰王简直就是叛国。  

因为,泰王已经于半个时辰前,打开了外东城的德胜门,迎接西戎人入城,助自己登上皇位。  

早已经等待许久的西戎人,当时就跨马冲进了燕都,没人去管什么约定不约定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不到半个时辰,整个德胜门附近的三里之地,血腥味冲天,伏尸遍地,幸存者寥寥无几,火光映照了半个燕都。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沈鸿的拳头攥的紧紧的,心中更是不止一遍怒骂古代人的混账了。  

可事情已成定局,唯一还算好消息的是,这些事情都在自己的算计之内。  

大司马郑璆早已经按照沈鸿的吩咐,在德胜门五里之地,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西戎人自己来投了。  

忙碌了一夜的昌王,带着剩余的两万多士兵,把整个潜龙殿围堵的水泄不通。  

一名郎将对着昌王单膝跪地,请愿道:“昌王殿下,末将去叫门!”  

“不用了,这是本王的家事,不容外人插手,你先退下吧!”  

“诺!”  

看着空无一人的潜龙殿前,按耐着心中喜悦的昌王,往前走了几步,朗声喝道:“里面的刺客听着,本王乃大燕帝国昌王,如果你现在出来,本王可以给你一个体面,若等本王冲进,届时诛其九族!”  

喊完这句话后,昌王便不再做声,但眼睛却死死的盯着潜龙殿的大门。  

许久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