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争一抹气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闻言,孔丘面色复杂,迟迟未语。  

他曾行走中原大地,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依旧没有找到,空坐方外无数载,方才有所领悟。  

这方天地残缺不全,九鼎结界镇压,想要突破真仙境界,就必须要争一抹气运。  

但是气运为何?  

这一抹气运如何争,一直到今日,他依旧是搞不懂。  

但是,这些年以来,他也不是没有所得,根据他的推测,这一抹气运便是在中原大地之上。  

如今中原群雄争霸,周天子一脉被北凉王拔除,天下彻底的失去了掣肘,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混乱。  

再加上,方外入世,彻底让中原大地乱了起来,想要争一抹气运,只有入世。  

只有拨乱反正,还这天下一份平静,就可以得到气运加持,从而踏出那一步。  

想要拨乱反正,不能只靠儒家,需要辅佐一国,孔丘选择了齐国,选择了齐王。  

想通这一点,孔丘长出一口气,望着遥远山河:“为了争一抹气运,为了争那一步!”  

气运之说,玄之又玄!  

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孔丘纵然是一代强者,对于有些事也只能旁敲侧击。  

对于此事,孔丘只是了解一个大概。  

他心里清楚,气运之说,虚无缥缈,想要核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自从他踏足方外,修为便没有寸进,纵然是感悟越深,却一直都没有突破。  

从那一刻开始,他就在怀疑,方外之中到底缺了什么。  

不管是真仙,还是天仙,只要是修为达到一定的境界,身处在中原大地之上,在九鼎结界之下,就必须要气运才能突破。  

只有大功于中原人族才能轻而易举的突破。  

这便是他答应齐王的原因。  

中原大地之上,诸国林立。  

战国时代,除了周天子的周国以及七大战国韩、赵、魏、楚、燕、齐、秦,另外还有三十多个小国。  

这一次方外入世,必然会入主诸国,以争夺气运以及天地灵气与资源。  

春秋战国本就是大争之世,此刻的孔丘已经意识到中原大地之上的大争,将会演变成彻彻底底的大争。  

儒家不能例外。  

而他人在曲阜,齐鲁大地之上儒家兴盛,更有稷下学宫之儒家横行,齐国便是他最好的选择。  

这一刻,三十万北凉军在嬴季昌的一声令下踏足秦国大小山川,开始疯狂的截杀妖物与灵兽,由于嬴季昌之言灭杀张卫子的威势,秦国安然无恙。  

整个中原大地之上,秦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方外势力涉足的国家。  

天地灵气逐渐复苏,中原大地之上,异象横空而出。  

这个时候,嬴季昌在函谷关截杀妖怪,以温养秩序法链,他能够感受到不论是孔夫子还是吕东源都不是弱者,纵然是修为之上有差,也只是一线之隔。  

嬴季昌从来不会小觑这个时代,以及那些隐藏的天骄,他相信中原大地之上,必然是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强者存在。  

所以,他在猎杀妖兽,以增加秩序法链的品阶,从而提升自己的实力。他相信有了他斩杀天魔宗一事,方外入世的宗门,必将会止步于函谷关外。  

没有探听清楚,没有实力突破,绝对不会轻易前来咸阳。  

正因为如此,嬴季昌没有出面,他没有前往咸阳,而是坐镇函谷关。  

秦国一声不吭,仿佛没有任何的事情发生,而中原大地之上,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煞气凛冽了。  

孔丘入齐,一王一圣同尊。  

剑仙吕东源踏剑而入魏国,一时间,魏国境内剑气横空,万剑归宗。  

大梁。  

庞涓的离去,让大魏王心中遭受到了打击,现如今的魏国文武之中,除了一个惠施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废物点心。  

但是,在大魏王心中,这些人都是能臣。  

“我王,现如今方外入世,诸国动乱,北凉王的实力惊世骇俗,方外的强者都不是一合之敌,秦国便是我魏国的大敌。”  

惠施眼中浮现一抹凝重,朝着大魏王,道:“现在剑仙吕东源降临安邑,青莲剑宗降落在魏国,我们根本不是对手,也无法将对方驱逐出去。”  

“于此这样,不如王上亲至与青莲剑宗宗主商谈,邀请剑仙吕东源成为我大魏国师,以抗衡北凉王,抗衡天下!”  

虽然惠施对于方外之人心中充满了忌惮,但是他心里同样清楚,这对于魏国而言,是一次难得机会。  

毕竟魏国对于青莲剑宗根本就没有能力驱逐,既然如此,还不如利用起来,反而会对于魏国有大利。  

当初剑仙吕东源出世的景象,惠施也是看的一清二楚。  

那是一个强大的存在,近乎于无敌。  

“嗯!”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点了点头,魏王对于大秦夺取河西之地,极为的不满。  

之前之所以忍气吞声,只不过是因为北凉王太过于强大,北凉王手握三十万北凉军足以灭了魏国,大魏王这才低头。  

现在他看到了希望,自然不愿意继续低头。  

“丞相,准备一下,你随本王前往青莲剑宗!”  

“诺。”  

枫林谷。  

安邑之东的枫林谷便是这一次青莲剑宗选择的宗门所在,此刻青莲剑宗宗主叶无双正在与吕东源站在东源山上,望着宗门弟子建造宗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