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荣府分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贾政很快回来主持荣府的新年事宜,包括接待亲戚贵宾之类的事情。  

等元宵晚宴过去后,贾琏也风光满面的从美女如云的金陵回来了。  

二月第三天,贾蓉被贾琏请到了荣府。  

一起的还有族中长辈。  

正月不分家,如今二月就可以分了。  

贾赦的资产主要是的钱财。  

爵位是嫡长子承袭,毫无疑问只能给贾琏。  

贾家的嫡子庶子都是主子,都有分家的资格,而且日常方面待遇都差不多。  

贾环和贾宝玉区别大,是因为贾宝玉的娘是王夫人,又天生异象得老太太喜欢。  

嫡庶有区别,但也没有那么绝对。  

贾元春的孩子和抱琴的孩子,始终是有很大的区别,而不能单纯用嫡子庶子来区别。  

贾琏和贾琮站在厅中,对着坐下的贾蓉等人行礼。  

王熙凤等女眷也在这里站着,不注意男女有防的场合也不少,比如分家这种事情不让媳妇跟着见证,以后肯定要闹不愉快。  

邢夫人和王夫人也坐在一边看着,分家是大事情,也关乎着家族的未来。  

贾赦的银子已经找到了,从几个小厮和小妾陆续的口供里,把所有都加起来才凑够了十万银子。  

如今主要就是分这十万银子的事情。  

贾蓉主要是见证人,作为族长做个见证,贾政才是负责分家的长辈。  

“前些时候对了账,周家盖园子找你们父亲借了三万银子,你们父亲也找人借了不少银子,这是欠条当票。”  

贾政将贾赦留下来的借据欠条当票等都让贾琏贾琮过目。  

不光是财产要继承,债务方面也要继承。  

两兄弟恭敬上前,按照规矩一一查看。  

“都看过了,没有问题,请政老爷做主。”贾琏对着贾政恭敬地行礼。  

这个时候怎么恭敬都不过分。  

贾琮也同样如此,礼数一样周到。  

有些东西可以平分,有些不可以,身为庶子不可能直接带走贾赦一半的资产,哪怕五分之一都不行。  

若是都平分的话,贾家几代人下来早就分没了。  

贾赦和贾政早就分家了,贾赦继承到的是爵位、部分爵产、祠堂祭田、祭祀用的各种金银物件,这些都属于长房保管的专属物件,不会平分。  

考虑到赡养长辈,招待客人,长房会多拿一些。  

各家自己母亲的嫁妆、自己积累的田产宅院银子店铺宅院,归各房所有不纳入分配。  

除了这些之外,能分的就不多了。  

主要是贾赦私产私房钱,一些古董字画现银。  

京城的田地又不是那么好弄的,贾家这些年都是卖田,没有买田,所以贾琮分不到生产资料,主要是分到一些器件现银子。  

等都分配好了之后,贾琮得到的差不多是四五千两银子,以及部分家具和贾赦在外面的一处宅院。  

这对一个普通庶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巨款了,贾琮心满意足。  

贾政询问道:“你们同意这么分家?”  

两兄弟齐声道:“同意。”  

“既如此,那就签了这分家书。”贾政接过下人递过来的一张纸,放在桌子上让两人过来签字画押。  

分家有分家书,签了之后族中共同作证。  

“永远遵守,不得别起争端。”  

“各出情愿,不得反悔。”  

“各执各业,不得争论。”  

为了分家之后不起兄弟争端,也为了贾家的面子,需要双方反复强调不可以违反分家书。  

贾琏和贾踪的区别明显,不光是母亲留的嫁妆多,妻子带来的陪嫁同样也多,又是官爵在身,看起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在能分的家产上,两人确实是做到了相对的公平。  

贾家京城有八房,都是这么过来的,规矩就是如此,不服也没办法。  

就算是皇帝家,也没有说把皇帝的江山平分了的。  

贾家的分配和皇帝家其实也不差,都是继承人继承绝大部分,分一部分打发其余兄弟。  

若是贾琮的母族不争气,或者贾赦没有私房钱,那府里还要多给贾琮一些。  

等分家之后,王熙凤贾琏的住处也成了问题。  

敕造荣国府是爵产,属于皇帝赐予不参与分配的资产,目前属于贾政继承。  

贾赦只继承了爵位,没有继承爵产,所以荣国府理论上还是贾母和贾政的资产,贾政贾母顾及贾赦的感受才请来了王熙凤贾琏当家管理。  

贾琏能继承的只有贾赦继承的东西,他父亲争不到的东西他也争不到。  

贾兰没有继承权,就像是爵位一样传子不传孙,因为传了孙子就要多降一代。  

贾蓉看向老太太,“这分家以后怎么住?赦老爷的院子怎么收拾?”  

贾赦有自己的院子,和敕造荣国府隔墙不通,需要绕路从正门进。  

贾母早就考虑过这个事情很久了,如今就要说出口的时候还是沉思了几秒钟。  

“就先住着吧。”  

老太太的意思很明显了,还是王熙凤贾琏帮忙管着荣国府。  

贾政对分家的事情也感慨颇多,毕竟算是从哥哥那里得来的爵产,如今人死为大,自己家又确实不适合管家。  

“就和以前一样。”贾政也表示同意老太太的话,为这个事情做了主。  

正式分家之后,贾琏虽然还住在原来地方,但是也派人收拾了贾赦的院子,收拾出自己的住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