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孙权之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竟然是你!”孙权右手戟指,大骂道:“潘文珪,本将待你不薄,视之为心腹,倚之为膀臂,没想到你却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  

潘璋冷哼一声,沉声说道:“你孙家待吾确实不薄,可我潘璋,又何曾慢待你孙家?本将为你孙家征战沙场,不避矢石,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对得起你孙家了!”  

“狗贼!”  

这回出口的不是孙权,而是吕范!  

吕范与孙坚关系莫逆,至今已是三朝元老了,其为人刚直,对孙家也极是忠心,如今见潘璋兵变,气得胡子发抖,挺身上前,指着潘璋的鼻子大骂道:“身为家臣,当知忠义乃立身德行!而你…竟将忠义当成集市交易,如此不忠不义之徒,必遭万世唾骂!”  

说罢,吕范张嘴一喷,一口浓痰吐在潘璋脸上!  

“老贼找死!”  

潘璋怒吼一声,拔出刀来,朝着吕范胸腹间用力一搠,将吕范捅了个对穿。吕范踉跄数步,又是一口鲜血喷得潘璋满头满脸。口中兀自骂不绝口。潘璋怒气更盛,跨步上前,将吕范一刀枭首,鲜血四溅,骂声嘎然而止。  

吕范颈血喷洒,也溅到了孙权脸上。  

孙权没有去擦拭溅到脸上的鲜血,只是定定地看着潘璋,轻声说道:“文珪想要者,孙某之头也,何故滥杀无辜?”  

潘璋冷笑道:“你没见他刚才如何羞辱本将?”  

“羞辱?”孙权大笑道:“可本将觉得他一点都没说错,忠义乃是立身德行而并非集市交易,吕子衡(吕范字子衡)必会因此话而名传千古,而你…竟然杀了如此德高之人,也必会因此而遭世人唾骂!”  

潘璋愣了一下,也觉得自己刚才的言行甚是不妥。但旋即,潘璋又冷哼一声,用一双杀气腾腾的厉目看向堂上众人,心念电转…只要将这些人全都杀了,就没有人知道刚才的谈话,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鲁肃见状,上前一步,对潘璋道:“田其泰仁德,必不喜将军滥杀无辜,堂上众人皆是江东良才,若今日尽皆死于将军之手,恐怕到最后,将军自己也难以得到田峻的赦免。”  

潘璋闻言,这才稍有收敛,开口对堂上众人道:“诸位同僚,本将今天非为自己,乃是为堂上诸位和城中九千江东子弟请命。如今的情形,若继续顽抗,纵然是搭上所有人的性命,亦是于事无补。  

大势已穷,无力回天,为了堂上诸位及城中九千条兄弟的性命,就算是背负弑主的骂名,潘某也认了!”  

说罢,潘璋令兵卒上前,将孙权推出斩首!  

天色微明时,丹徒城东门大开。  

从城里走出一队一队的士兵。  

其实,这些人已经不能再称之为士兵,充其量不过算是青壮而已。因为此时的他们,不仅没有携带武器,连盔甲也全都脱下来留在城里了。  

江东军降了!  

在江东军的后面,是一群或垂头丧气,或得意扬扬的文武官员。当先一人,便是潘璋。  

前来迎接的是贾诩、太史慈和蒋钦三人。  

太史慈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看着潘璋笑了笑。便下令接受俘虏并带兵进城安抚百姓去了。  

贾诩…也对着潘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然后说道:“潘将军立了大功,待见到主公之后,必有厚赏。  

说罢,贾诩下令蒋钦留下三万人马驻守丹徒,让蒋钦密切监控长江,随时关注徐州那张昭的十万江东主力动向。然后,便带着大军及俘虏们住宛陵而去。  

三天之后,贾诩和太史慈率军到达宛陵城外与田峻相会。  

田峻在听取了贾诩和太史慈的报告后,命人将潘璋和鲁肃等“高级别”俘虏全部带到中军大帐,又让人将孙权首级带入带于帐中,然后,问一众俘虏道:“孙权已亡,尔等愿降否?”  

话声未落,潘璋便上前一步,伏地而拜道:“骠骑将军乃英明仁德之主,罪将愿降。”  

田峻没有上前搀扶潘璋,连声“平身”都没说,只是冷冷地看着潘璋,缓缓地问道:“听说你十五岁时就跟着孙仲谋,被孙仲谋视为心腹,倚为膀臂,可有此事?”  

潘璋吓了一跳,连忙说道:“确…确实如此,但…但孙仲谋残暴不仁,将军你才是天下英主,罪将仰慕将军已久,愿意诚心相投。”  

田峻不置可否,又接着问道:“听说你将吕范吕子衡也杀了,就因为他骂你把忠义当成可易之货?”  

潘璋闻言,吓得浑身发抖,赶紧说道:“吕子衡乃是孙仲谋死党,愚顽不灵,罪将恐其为患,故为将军杀之!”  

“胡说!”  

田峻一拍桌子,厉声道:“吕子衡忠义刚直,乃江东有德君子,怎么到了你口中就成了孙权死党愚顽不灵了呢?!”  

顿了一下,田峻又道:“你害贤在先,弑主在后,毫无廉耻忠义之心,寡廉鲜耻,不忠不义,孙仲谋养了你这样的人,还不如养一条狗!”  

潘璋大恐,连忙高呼:“将军饶命!”  

“饶命?哼哼!”田峻冷笑一声道:“你今日要我饶你,那你…你可曾饶过吕范,可曾饶过你的主公孙仲谋?”  

潘璋无言以对,趴在地上瑟瑟发抖。  

田峻转头对雷熊道:“雷猛子,将此人拖出去,锤之!”  

雷熊上前两步,一锤将潘璋腰骨打折,然后抓起潘璋一只脚,像拖一只死狗一样倒拖出帐外,一锤将其脑袋砸偏。  

待处理了潘璋之后,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