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离间阳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下来,在庞统的这种“神操作”之下,徐州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乐进接到张辽送来的《田刘结盟协议》后,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又是狐疑不定,连忙亲自跑去江东军营地去见程普和张昭。  

张昭和程普看到乐进送来的那份协议,也是惊疑万分!  

程普试探着问道:“莫非是庞统的离间之计。”  

“当然是离间之计。”张昭苦笑一声道:“但这离间计却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因为,刘备很可能真是派孙乾去与庞统议和了。而庞统将这和议送给我等,便是要让我们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攻伐。最后得利者独田狐狸一人。”  

乐进和程普闻言,也都是叫苦不迭。  

现在,刘备是肯是不能信任了,不仅不能信任,还必须严加防范,以防被其所算乃至所害。  

“天下最无信者,非大耳贼莫属!”  

程普咬了咬牙,恶狠狠地说道:“不若咱们两军联合,共伐刘备,乘其不备而灭之,如何?”  

“不可!”张昭道:“刘备和诸葛亮皆非等闲之辈,岂能无备?而且,姑且不论两军联手能不能打败刘备的九万大军,就算能打败刘备,在那郯城之内,还有虎视眈眈的六万多田军呢?  

如果我们在城外的这三方势力打成一锅粥,那城内的张辽,必定会伸出个大勺子来,将我们这锅粥一勺子烩了!”  

“那…那咱们该如何应对?”程普问道。  

“不动声色!”张昭道:“先佯装不知,再暗中准备。首先,我们要立即将此消息送与主公,让主公通知柴桑及豫章郡方面做好战争准备,以防赵云入侵。其次,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应对刘备的突然袭击。除此之外,还要做好随时可以撤退的各种准备。”  

说罢,张昭又转向乐进,问道:“文谦的曹军,会如何应对?”  

乐进想了一下,无奈地说道:“正如张公所说,现在两家联合攻打荆州军是完全不可取的,那样做变数太大,风险也是太大。对我军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呆在郯城,是怎样想办法保着豫州。所以,本将当务之急要做的有三件事:  

其一,立即向丞相汇报。  

其二,立即向驻守许昌的荀公达汇报,让荀公达尽快增兵豫州,不要让刘备把豫州给夺了。  

其三,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退回彭城固守,以防被刘备这个卑鄙小人算计。”  

“亦是不妥。”  

听说乐进想捋挑子,张昭吓了一跳,赶紧劝阻道:“徐州大好局面,不能毁于一旦,纵然刘备全军退出,我们两家联合,仍有十二万大军,多出郯城内田军的一倍。而且,即使我们攻不下郯城,保着既得的广陵和下邳两郡,总是可以的,所以,还请乐将军三思。”  

乐进大笑道:“本将只是刘大耳借来相助的,徐州战事如何,与本将没半个五铢钱的关系。本将何苦来趟这浑水?”  

“不然。”张昭摇了摇头道:“纵然刘备退出,你我两家仍是同盟。既是同盟,利益纠葛便难分你我,还请将军三思,至少…须得禀明丞相,才做决定。”  

乐进闻言,不置可否,只说自己会慎重考虑,便告辞回营。  

回营之后,乐进便叫来众将,开始布置退兵事宜。不过,军令才刚发出,便又有人送来一封张昭的书信。  

乐进看完书信之后,心中大喜,赶忙下令收回退兵命令,与此同时,又派出七百里加急,将张昭的书信送与曹操,并将自己的想法也一并附上,让曹操决策。  

数日之后,曹操回信,信中只有一个字…“可!”  

再说刘备一方,自从孙乾回来的第二天,刘备便以军卒疲惫需要休整为由,暂停了对郯城的进攻。  

但是,很快,刘备就发现江东军和曹军也停止了对郯城的进攻,而且,江东军和曹军的营地,较之以往更加戒备森严。  

觉得有些不妙的刘备,赶紧又找来诸葛亮,就最新的这些情况问询诸葛亮的看法。  

诸葛亮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略一沉思,便笑着说道:“必是那庞士元捣鬼,将和谈之事暗中透露给了乐进和张昭。”  

刘备一惊,忙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无妨。”诸葛亮道:“主公不必担心,张昭和乐进并没有进一步举动,这说明他们并没有完全相信庞士元的一面之词。如果他们来问,咱们就说那是庞统的离间之计。只要再拖上十几天,估摸着赵子龙已经出兵了,咱们径自退往豫州南阳,则大事成矣。”  

刘备闻言,依计行事。  

如此一来,原本重兵云集、天天血战的郯城,竟然恢复了难得的平静。  

长江入海口外,某一无名岛的边上,田峻的船队已经整装待发。  

田峻原本是想等着贾诩带着第二批运兵船,将自己留在东莱的三万亲兵也运过来之后,才展开下一步军事行动的。但是,据斥候传来的消息,孙权已经倍道而返,进入了广陵郡境内,离长江北岸的渡口仅有一天时间了。  

所以,田峻不得不将出征的时间提前了。  

船队整队完毕之后,田峻便以王门率五十条轮桨大船为前锋,自己亲率其余船只为后军,沿长江水道逆水而上,直向丹徒而去。  

丹徒城外水寨,吕蒙和潘璋早已严阵而待,上千条木筏错落有致地平铺在长江近岸水域,沿江而上,足足排了数里之长。  

这些木筏上面,都用篷布蒙得严严实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