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烧桥逼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俗话说…赶早不如赶巧。  

曹操屁颠屁颠地赶到孟津时,正好赶上李典大军的溃败!  

“一刻钟!就慢了一刻钟啊!”  

看着浮桥上推搡拥挤,坠河无数的溃兵,曹操捶胸顿足地大呼道:“若早到一刻钟,何至如斯!”  

悲呼完毕,曹操又看向旁边的…冢虎司马懿,问道:“可有良策以挽败局?”  

司马懿没有说话,只是转头看向那窄窄的浮桥,眼中露出阴狠的幽光…这是专属冢虎的阴狠眼神。  

看到司马懿这阴狠的眼神,曹操似乎想到了什么,心中一颤,低声问道:“仲达的意思是…浮桥?!”  

“没错,是浮桥!”  

司马懿咬着牙,一字一顿地说道:“烧桥!”  

“烧桥?”曹操低呼一声,还是犹豫着问道:“会不会逼得溃兵投降田峻?”  

“无妨。”司马懿指着浮桥道:“这浮桥乃是李典新修的应急浮桥,桥太窄,就算不烧桥,也逃不回多少将士,不如烧掉!”  

说罢,司马懿又指向岸边那堆叠如山的木筏,对曹操道:“烧桥的同时,我军乘木筏急攻北岸,溃败的将士们没了退路,又见我们大军来援,必然回身死战!”  

“妙策!”曹操赞了一声,又道:“只是太狠!”  

司马懿诧异地看了曹老板一眼,没有做声。那意思分明是…少他妈在老子面前装白莲花,屠民数十万令江河为尸塞而断流,这天下还有比你更狠的人么?  

果然,曹操说了“只是太狠”四个字后,就大声下令道:“立即乘木筏渡河,夺回关城,同时,派人将浮桥烧了,逼溃兵回身死战!”  

身边将士应喏,立即行动了起来。  

别说,曹操这一招还真行!  

这浮桥本来就四米多宽,数万溃兵要从这么小的浮桥上过河,那得等多久?  

但是,有了这座浮桥的存在,溃兵们便有了一丝想念,尽皆争先恐后地涌向河边,无数人还够不上浮桥,便被挤进了冰冷的河水之中淹死。  

更多的人,则为了抢上浮桥而挥刀砍向周围的袍泽。即使上了浮桥,那也是在推搡中一路前行,坠河如同下饺子。  

所以,这样的桥,烧了反而更好!  

桥烧了之后,被彻底断了逃命念想的曹军将士,有三种选择,分别是:跳河、投降、死战。  

跳河是死路一条。好死不如赖活,能有一线生机,精神正常的汉子,没有人愿意主动去死。  

投降倒是一个选择,但此刻许褚的虎卫和曹纯的虎豹骑将士还在断后维持秩序,想投降不仅找不到田军,还可能被身边的袍泽马上斩杀。  

那么,就只最后一条…死战了!  

当看到曹操的数百条木筏开始渡河进攻时,溃兵们死战之心就更加坚定了!  

于是,溃兵们尽皆嘶吼着返声而战,其气势竟如排山倒海一般,正在进攻中的田军将士,竟然被发狂了般的曹军溃兵打得连连后退。  

现在,轮到田峻“震精”了!  

“我大意了啊…呃,刚才没有闪。”田峻惊愕地说道:“没想到曹操这矮子竟如此不讲武德。”  

看着关城中疯狂般反攻回来的曹军,田峻心中震惊不已。  

但是,震惊归震惊,田峻也不是没有底牌。  

“来人啊!”田峻大叫道:“将重甲骑和武钢车都推上去!”  

身边亲兵,闻言,应喏而去。  

接下来,田峻让武钢车从正面推进,两千重甲骑护住两冀,在关城中缓缓推进,终于将刚才返身杀来的溃兵挤出了关城,迫退到了城外的河滩。  

不过,关城控制的只是浮桥,浮桥两边的河滩仍被李典的曹军控制着。而且,此时的曹操援军,也乘着大量的木筏向北岸划了过来。  

田峻见状,下令段煨率军一万守住关城,然后亲自带领大军在河滩结阵而进,再次将刚登上河滩,立足未稳的曹军杀得血流成河。  

一番大战直杀到天黑,曹操见良机已失,才不得不动用大量木筏接了溃兵渡河,退回南岸。  

此战,曹军死伤两万多人,田军也死伤八千多人!  

河滩上积尸如山,整个河滩尽被鲜血染红!  

就连那靠近河滩的黄河水,也变成了暗黄暗红的颜色。  

曹操退回南岸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因为在曹操看来,孟津仍然是最适合抢滩登陆的地方。  

刚才退回来,是因为天色已黑。  

司马懿更是对曹操道:“若是有足够的…更多的木筏,从上游顺水斜飘而下,连绵不断地投送数万大军过去,一定有机会击败田狐狸的守军。”  

这句话,其实也正是曹操心中所想。  

于是,曹操下令暂停两天进攻,调动大军去北邙山上砍树伐木,打造大量的木伐,以备下次发动更凶猛的进攻。  

第二天,当田峻获知曹操没来进攻,而是在大量赶制木筏时,田峻便让鞠义发动军卒在河滩上挖掘壕壕沟和堆砌矮墙等障碍。然后,将河内郡的战事交给李儒和鞠义,于第二天下午,带着二千亲卫向邺城急驰而去。  

田峻此行的目的地并非邺城,而是徐州。回邺城,只是为了调兵。因为邺城还有八万应急用的预备军,田军打算带走四万奔赴徐州战场。  

除此之外,因兖州是在曹操手上,所以,田峻从河内郡去徐州,得绕到邺城,再到青州平原郡,经过临淄,然后再以北海国入徐州。  

这中间的路程是比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