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勿劫吾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原城外,胡人漫山遍野,人喊马嘶,号角连天。  

太原城头,李儒站在张燕身边,紧抿双唇,左手扶栏,右手坫须,一脸凝重。  

看着城外漫山遍野的胡人,李儒的心中没来由地有了一丝慌乱。  

没错,是慌乱,兵力相差太多,就连这一向智计百出、沉稳如山的李儒,也有些不谈定了。  

原本是想着开春之后便去河西郡灭了高干,夺了袁氏在并州的最后两郡的,谁也不曾想到会闹出这种幺蛾子出来。  

原本放在草原上的黑冰阁也是发现了胡人大规模调兵的,但是,胡人兵力调动的方向是上郡,黑冰阁开始还以为胡人要乘乱劫掠袁尚的地盘,等到发现胡人的真实意图时,一切已经晚了,况且,冰天雪地之中,要穿过高干防守的黄河西岸传信到太原,确实是难于登天。  

就这样,二十万胡人从黄河壶口进入了上党郡,然后,匈奴单于呼厨泉率兵八万攻掠上党,而慕容槐,则利用骑兵的优势,率十二万鲜卑胡人入寇太原。  

不仅如此,据雁门太守李利送来的急报,步度根正在攻打雁门关,其兵力不少于五万。  

不过,李利的急报,已经是五天前送来的了,自从慕容槐兵围太原之后,太原城与外界就失去了联系。  

“李先生,你说…雁门关现在如何了?”  

张燕开口问道。嗓音有些嘶哑。  

连续在城头鏖战数天,高声指挥、大呼酣战,声带受损,还能嘶哑着说话已经是好的了。  

李儒摇了摇头,对张燕道:“胡人这次是大联盟,雁门关就是挡住步度根,也没有多大用,最后还很难守住,除非李利能挡着慕容槐北上。”  

张燕没有再做声。  

李儒的意思,张燕明白:二十万胡人已经从壶口进入并州腹地,雁门关便是形同虚设了——只要慕容槐抽调两万骑兵北上,与步度根内外夹击雁门关,雁门关…恐怕连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现在只能祈祷李利和李式兄弟反应迅速,既能守着雁门关,又能挡着慕容槐北上之军了。  

李儒见张燕没有做声,便又接着说道:“李利兄弟,还是有些能耐的,情况应该不致于那么糟,主公那边,也该会有快速反应,我们安心守城便是。”  

张燕依旧没有做声,只是点了点头。  

雁门郡总兵力只有两万五千多人,其中一万驻守在雁门关上,其它一万五千多人则分守郡治和各县。如果只是步度根五六万人进攻雁门关,有一万人守关绰绰有余了。但一旦关破,李利就得面对至少七万以上胡人骑兵的前后夹去。  

形势不可谓不凶险!  

所以,张燕也只当李儒的话是一种安慰不过,李儒和张燕这次却有些料错了!  

而且,任谁也没想到,让李儒和张燕料错局势的,竟然是…李傕的儿子李式!  

此时雁门太守是田峻亲自任命的李利,而负责掌兵的郡司马,也是田峻亲自任命的…李式!  

田峻非常看好这两位陇西李氏的后起之秀,大胆启用他们,给他们单独领兵的机会,并且安放在举足轻重的雁门郡,也足见田峻对这兄弟俩的重视和信任。  

这兄弟俩对田峻感恩戴德,自从掌管雁门郡以来,唯恐辜负了田峻的期望,做事兢兢业业,将各项事务都办得井井有条,可圈可点。  

刚开始,当李利和李式得知步度根进犯雁门郡后,李氏兄弟俩并不是很担心。  

但是,当兄弟俩得知慕容槐率十几万大军进入了太原郡后,兄弟俩开始意识到问题不简单了。  

李式对李利道:“雁门危矣,慕容槐必派会兵北上,反向夺关!”  

李利问道:“如何应对?”  

李式咬了咬牙,狠声道:“将各县兵力全部抽空,孤注一掷!”  

“各县兵力抽空?”李利惊愕地说道:“此法不妥!治安如何维持?则万一慕容槐所派的胡人军队进入各县,岂不是如入无人之境?”  

李式道:“可让各县令组织民壮自守。至于胡人北上的军队,他们的目标是雁门关,必会直奔雁门关而去,在雁门关未破之前,他们应该不会轻易劫掠各县。我们必须挡着他们北上,否则,大事休矣!”  

李利闻言,沉默不语。身为太守,便身担守土护民之责,又岂敢轻易放弃各县?  

看到李利还有些犹豫,李式大呼道:“事急矣,容不得半点迟疑!若不快速集结兵力,待到雁门关破,所有县城都难守着,何不冒险放手一搏?”  

李利闻言,终于下定决心,下令道:“立即传令各县的县尉,接到军令后,一昼夜之内,必须带领全部军队赶到阴馆,违令者…杀!”  

并州三处战场:太原、雁门和上党。  

主将分别是张燕、李利和张郃。  

张燕在太原拼死守城,李利李式在雁门磨刀霍霍。  

那么,上党呢?  

上党的张郃败得很惨!  

当初,在田峻从壶口撤军之后,田峻便调了大将张郃前来壶口掌军,用来对付袁尚和高干。  

田峻给张郃留了四万军队,目的只是在黄河东岸盯着高干,但是,没想到,二十多万胡人顺着黄河结冰的河道…从上游鱼贯而来!  

二十多万人,如洪水一般淹向张郃的守军。  

一场血战下来,张郃损兵折将,最后退下来的只剩不到两万多人马,这是…田峻出道以来,田军死伤最为惨重的一战!  

张郃一路败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