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冢虎噬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袁潭闻言,看着骊山隐叟逐渐消失的背影,愣在当场!  

过了许久,袁谭才一咬牙,自己寻了下山的路,在山下叫了等在那里的十几名亲卫,纵马向长安城而去。  

待到袁谭走了之后,那狗屁“骊山隐叟”取下头巾,露出一张年轻的阴狠的脸,正是冢虎司马懿!  

看到打马狂奔而去的袁潭,司马懿的一双鹰目寒光四射!  

“辱母杀父之仇,须百倍报之!”司马懿冷冷地说了一声,带着一群死士,消失在骊山深处。  

冢者,坟墓也,虎者,噬人之恶虎也。  

冢中之虎,阴毒而又暴恶!  

袁家无意中惹了这只阴毒暴恶的冢虎,算是倒了血霉!  

自从随袁尚从西郡回到长安之后,司马懿便说服袁尚,自己暂时只隐在幕后为袁尚出谋划策,待袁尚登上世子之位后才抛头露面。  

这样做的理由似乎是为了让袁尚“扮猪吃老虎”,而实际上,司马懿却是为了方便自己推动一个复仇的阴谋。  

每次想起那被无数人污辱至死的娘和身首异处的爹,司马懿的心就在滴血。所以,冢虎司马懿的复仇计划,可决不是弄死袁绍父子这么简单!  

一切都在司马懿的算计之中,包括这次在骊山相救袁谭,也都在司马懿的算计之中。  

袁氏兄弟父子,妻妾子侄,全在司马懿的算计之中。  

其心机之深,心肠之毒,手段之残忍,世所无匹!  

当袁谭回到长安城时,长安城已经确如“骊山隐叟”所说一般,乱成一锅粥了。  

本来灵堂中的众人,在医者招供和值班丫环的指认下,已经坐实了袁谭弑父的罪名。  

然而,才不到一个时辰,被关在柴房中的医者,却突然放声大叫:“是三公子袁尚,是袁尚逼我污蔑大公子的,其喊声振天,几乎整个袁府都能听得到!  

依旧滞留在灵堂中吊丧的淳于琼、郭图、辛毗、牵招等人,也全都听到了。  

可是,当淳于琼让人再去提审医者时,医者已经撞墙死掉了!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复杂化了!  

现在大家只弄清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袁绍确实是中毒身亡。  

第二件事,就是…袁绍是被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害死的!  

至于是谁害死的,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于是乎,城中各方势力开始分成三派:一派中立两不相帮,一派拥护袁谭,一派拥护袁尚。  

这对袁谭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袁谭多年来一直在长安,手下亲信将领众多,长安,是袁谭的主场。  

更何况…袁谭还是袁绍长子,是最合法理的“顺位继承人?  

而袁尚,这次从并州回来只带了三千亲兵,在这“客场”作战,又怎么打得过大哥呢?  

所以,当袁谭回到长安城后,各自为战、忠于袁谭的军队,立即便组织了起来,将袁尚打得报头鼠窜,最后剩下一千多人,逃出长安城,往右冯翊方向跑了。  

袁谭见袁尚逃了,连忙带着大军去追。  

不过,由于并州多战马,又是前线战场,袁尚带来的人全是骑兵,而长安本就空虚,骑兵也不是很多,总共也就三千多骑兵,现在跟随在袁谭身边的骑兵也就两千多人。  

以两千骑追杀一千残兵,足够了!  

袁尚一路狂奔,如同丧家的落水狗一般。  

袁谭在后一路猛追,要痛打落水狗!!  

真是风水轮流转!  

昨天上午还是自己将大哥追杀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才过了一天,便又反过来了!  

尤其让袁尚气愤的是…虽然双方都是骑兵,但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田径运动会!  

因为,袁尚自己的人马,从昨天上午到现在就一直在折腾,此刻早已是人困马乏。但袁谭的这些骑兵,大部分是袁谭今天早上回城之后,见了正主,才开始参战的。  

如此的不公平,袁尚的骑兵又怎么跑得过袁谭的骑兵呢?  

看着追得越来越近,手里举着明晃晃、血淋淋的鬼头大刀的大哥,袁尚吓得…只恨爹妈少给了N条腿…  

不过…老天爷似乎也是公平的,昨天袁尚追杀袁谭时被人用弩箭射得溃不成军,今天也轮到袁谭了。  

当两支骑兵已经追得首尾相接,袁谭的骑兵开始射杀落后的袁尚骑兵时,从一个小丘陵上突然冒出三百多名黑甲武士,这些黑甲武土人人配有仿造辽东的五矢连弩!  

在放过袁尚的军队之后,这些黑甲武士对袁谭的军队扣动了连弩上的悬刀,将袁谭的骑兵射得人仰马翻。  

仅是这一轮打击,就给袁谭造成了上百人的伤亡!  

袁谭大惊,正要组织反抗时,前面逃命的弟弟袁尚反应过来了!  

袁尚拨回战马,大叫一声:“杀他狗娘养的!”  

然后,带着人马向袁谭发起了一波反攻。  

袁尚手下这些骑兵死里逃生,士气大振,也都跟着大喊:“杀!杀他狗娘养的!”  

听到这震天的呐喊声,袁尚有点发愣:袁谭生母张氏早亡,貌似…是袁尚自己的生母刘氏把袁谭养大的…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将士们士气高昂,能杀掉狗娘养的…呃,不对,是老狗娘养的…额?也不对!是老娘养的…大哥就行!  

袁尚只愣了三秒钟,便迈过了思想上的这道坎,带着士气昂扬的手下,将他那个“狗娘养的”哥哥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