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用人不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袁绍带着大军走了之后不到两天,“灵猫九号”就来到了范阳。  

田峻仔细地打量着站在堂上的郝昭,但见此人身材高大壮实,浓眉朗目,三缕长须,鼻直口方,满脸坚毅之色。  

果然是大将之才!田峻的眼中充满了激赏——这就是那个被后世称为汉末最善守城的智勇双全的大将郝昭!  

田峻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黑冰阁中竟然隐藏着这样一员大将之才。  

黑冰阁成员在内部通常都以外号现身,只有在沮授的档案中才可以查到,田峻也是在张燕发动常山真定之战后,才知道灵猫九号就是郝昭的!  

“你就是传说中的…郝昭郝伯道?”田峻大笑道:“不错不错,果然是条好汉子!”  

郝昭恭谨地答道:“承蒙主公谬赞,属下正是郝昭!”  

田峻点了点头,又问道:“听说伯道精擅守城之术,不知是否属实?”  

郝昭有些诧异地说道:“属下确实学习过守城之术,只是…几乎从未用过,不知主公又是如何得知?”  

“无妨无妨。”田峻笑道:“本将也是在黑冰阁的资料库中看过你的一些档案,才知道你的能耐的。”  

顿了一下,田峻又问道:“范阳城外,有张郃五万人马,我若让你守范阳城,你需多少人马?”  

郝昭道:“这要看需要守多久,十天之内,两千人马足矣;一个月之内,需三千人马;若有五千人马,只要粮草器械不缺,固守半年甚至一年,也不成问题。”  

震惊!此言一出,堂上诸将尽皆惊诧不已。  

许多人都认为…郝昭是个狂枉之徒,夸夸其谈,大言不惭!  

毕竟,就算是号称辽东第一大将的黄忠,也不敢夸口说在五万大军的进攻之下,以二千人马坚守十天。  

众人尽皆不信。  

但是,田峻信了…而且是坚信不疑!  

因为,郝昭的能耐,做为穿越者的田峻是知道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败在郝昭手上,而且,是在兵力30万VS.  

3千的情况下败给了郝昭!  

当时,郝昭只有三千人马据守陈仓,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强攻,用尽各种攻城手段,打了二十多天而不得寸进,诸葛亮无计可施。后因粮草供应不上,又探听得魏国救兵将至,只得无奈撤兵。  

诸侯亮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北伐,就此以失败而告终!  

并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诸葛亮不敢北伐,一直到听说郝昭大病将死,才敢发动第三次北伐,并在第三次北伐时攻破了陈仓。  

郝昭之善守,堪称汉末无双。  

但是,众将们都不相信啊,毕竟一介新人,才在常山和邺城之战中稍有表现而已,又怎么可能让众人心服?  

堂上众人窃窃私语,一片诋毁和质疑之声!  

郝昭没有说话,只是冷静地看着田峻,仿佛堂上的那些窃窃私语都与自己无关似的。  

“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侧。”田峻赞叹道:“仅是你这份心性,就堪称大将之才。”  

说罢,田峻走上前去,拍了拍郝昭的肩膀,低声道:“我信你!”  

郝昭的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但仅是一瞬之间便又恢复了刚才的冷静,对田峻抱拳道:“多谢主公信任!”  

田峻点了点头,转身走回帅位,大声下令道:“表郝昭郝伯道为横野将军,领兵五千驻守范阳。其余人马,随我去打袁熙!”  

“主公且慢!”田峻话音未落,黄忠便出言劝谏道:“范阳重镇,举足轻重,主公岂可如此轻率?就算要用郝将军守范阳,至少也得留足两万人马,以防万一。”  

“汉升无需担心。”田峻笑道:“以郝将军守城的能耐,五千人马绰绰有余。”  

黄忠仍是不放心道:“若袁绍大军返回,如之奈何?”  

田峻道:“我正是担心袁绍大军返回,才只给郝昭五千人马。”  

众将尽皆不解,田峻笑而不语。  

贾诩站出来替田峻的解释道:“主公的意思是:如果在范阳只留下五千人马,而且用毫无名声的“新人”郝昭守城,就会让袁绍觉得,以张郃的五万人马足以攻破范阳。因此,袁绍也就不会再派大军来增援张郃了。”  

“不错,正是如此!”田峻笑道:“这样安排,对我军来说有三个好处:  

其一,用五千人马拖着了张郃的五万人马。  

其二,我们的这种安排会让袁绍感到莫名其妙,起到惑敌的效果。  

其三,我们可以抽调更多的兵力去进攻袁熙,争夺上谷郡和代郡。”  

众将闻言,都有些半信半疑,毕竟,此策的前提是郝昭能用五千人马顶着张郃五万人马的进攻。  

田峻也不再解释,因为,军事方案,上位者是不需要向下属详细解释的。过多的解释和讨论会影响军队的执行力——这是军中的规矩。  

倒是成公英向田峻献策道:“主公不妨乘机向袁绍假意和谈,将范阳只留五千人守城说成是我们的和谈诚意,使袁绍更加摸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  

“不错,此计甚妙!”田峻道:“如此一来,袁绍虽不致于相信我们的和谈诚意,但必然会因弄不清我们的真实意图而耽误时间,战机如流水,稍纵即失,等袁绍明白过来时,可能…一切都已经晚了!”  

说罢,田峻让贾诩代自己写了一封信给张郃,托张郃将信转交给袁绍,然后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