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备战思良将(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柳毅交给田峻的,正是“黑冰阁”打探到的太平道势力的发展情况。  

而柳毅口中的“灵猫十号”,则是仅次于黑冰阁主管的情报人员之一。  

现在的黑冰阁,已经很完善了。  

在黑冰阁的架构中,共分成六级,其中最高级别为主公,也就是田峻,主公之下为主管,也就是柳毅;主管之下则依次是灵猫、玄雀、鹧鸪、精卫。  

灵猫相当于州郡的情报头子,而玄雀,则相当于一县的情报头子。  

鹧鸪和精卫则是更下级的骨干成员。  

而负责洛阳的,则正是号称最精明的“灵猫十号”!  

从灵猫十号送来的这些情报来看,太平道已在大量打制兵器,汇聚青壮进行军事训练了。  

现在是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三月,据田峻前世记忆所知,黄巾起义离现在刚好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是时候该有所准备了!  

当田峻来到太守府大堂时,其它被邀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已经到齐了。  

其中文官一列包括:田丰,沮授,成公英,蔡邕。  

武将一列包括:黄忠,王越,华雄,鞠义,柳毅,伯仪。  

在会议上,田峻前先将朝廷中一些情况向大家做了一些介绍,又将太平道的发展情报传给众人观看。  

众人无不震惊。  

黄忠首先站出来进言道:“太平道必反,何不上奏朝廷?”  

“此事断不可为!”  

话声未落,沮授便出言阻止道:“太平道能发展成这样庞大,朝廷又岂能不知?恐怕很多朝中官员都牵连其中,如果我们向朝廷揭发,恐怕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被奸人诬害。”  

柳毅也接着说道:据洛阳传来情报,关于太平道之患,议郎卢植曾经向皇帝陈奏过了,结果不仅不被采纳,还差点丢了性命,因众人求情,才只是被罢官处理。”  

性格刚直的田丰仰天慨叹道:“天子昏馈,宦官乱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邪教兴盛。嗟呼!天…下…大…乱,必自此而始矣!”  

众人尽皆默然。  

这个时候,敢这样说话的,也只有这田丰田倔驴了。  

良久,田峻才说道:“田先生之言,虽对天子略有不尊,但耿耿直言,道尽朝野忧患和天下大势。当此时,辽东…辽东该如何做?”  

沮授上前进言道:“请将军私募军队,以备急用?”  

私募军队,形同造反!  

田峻没有说话,只是将眼睛看向其他人。  

众人纷纷表态道:“下官(末将)附议!”  

田峻依旧没有说话——田峻在等,有些话,现在还不能由自己说出来。  

果然,田丰上前一步道:  

“辽东身处边塞,群胡环伺,若大汉强盛,胡人不敢轻动。但若大汉内乱,胡人必犯辽东!此乃过去数百年之殷鉴也!将军何须迟疑?”  

田峻这才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此,非增兵不足以护我辽东。我已决定募兵,然,增兵之前,须了解几样事情,并做好对应策划。”  

停了一下,田峻向郡丞田丰说道:“田先生,你告诉大家,当前辽东最新人口、钱粮及兵械物资如何?”  

田丰道:“通过五年发展,辽东现在已有实际人口46万人。  

储备的粮食可供百万人吃一年,这还不包括百姓自己手中的余粮。  

从今年开始,辽东自产的水稻、菽、栗等粮食,完全可以养活80万人以上。”  

田峻点了点头,又问郡长史沮授道:“沮先生,兵械物资如何?”  

沮授道:“高炉所炼之铁,现在每天可产精铁十万斤,其品质虽然还不能达到将军所说的钢的要求,但比平常作坊炼出的铁却要好很多。  

现在储备在库房中的兵器物资足够装备六万人马,若要备战,可让人立即打造便是。”  

田峻又问成公英道:“当前军队的战力及装备如何?”  

成公英道:“辽西夏太守有兵一万五千,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足以自保。  

我辽东郡有兵两万,其中具装重骑兵一千,其余皆为半身甲轻骑兵。除此之外,另有备用战马六万余匹。”  

田峻点了点头,对华雄和鞠义道:  

“就由华将军和鞠将军负责,以招募民团防范胡人为由,再招兵一万,仍以骑兵为主,再将重骑兵扩充到两千人。抓紧时间训练。”  

待华雄和鞠义应喏接令之后,田峻又对沮授道:  

“由沮先生负责,彻查混入辽东的太平道人,将辽东的所有太平道人抓起来,送铁矿山挖矿,罚两年苦役!”  

停了一下,田峻又转向已经接手烈酒贸易的阳仪道:  

“逐步撤回驻外卖酒的贸易人员,让各商家自己拿粮食和布匹到辽东来换。  

从现在开始,销往内地的烈酒,不收金钱,只接受粮食和布匹兑换。”  

待阳仪接令之后,田峻才又对大家道:“各位可还有良策教吾?”  

田丰上前道:“若天下变乱,必然灾民四起,遍地饿殍。田将军欲在辽东收拢灾民,此千秋之功德也。  

但辽东地偏,又只有卢龙道可走,若让灾民辗转千里,恐怕路上会饿死大半。此事当提前筹备。”  

田峻道:“田先生心中有计,不妨直说。”  

田丰道:“下官有二策可助田将军。”  

第一策为:扬名,即派出人员四处传言“辽东有粮,将军仁义”,引导灾民到辽东来就食求活第二策为:开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