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试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另一边馆舍里,吕乂请刘干协助自己核算账目数据,两人抓着算筹进行最后的核算。  

明日大朝会的上计工作关系今后一年的预算,各郡派来的上计吏,几乎是本郡最为精明,最能抗压的人。  

税租乃国家大事,有一点疏漏,或答不上来,不仅上计吏本人倒霉,还会牵连该郡郡守。  

上计是丞相长史王连需要统计、核查的事情;吕乂现在算的是田信近三年的漏税情况。  

哪怕关羽警告过他,可现在王连来了,大司农府即将设立,税务事情必须剖析明白,不能再让田信明目张胆偷税、漏税。  

升斗小民以物易物躲避商税、关税也就算了;可田信设立的丹阳铁坊,始终跟各方以物易物,不在郡县市肆举行交易,躲开了征税。  

虽加速了物资流动效率,可也让直百钱失去参与、流动的机会,更逃了太多的税。  

因物价的飞涨,以及织机、农具的稀缺,这类生产工具市价虚高。  

存在一种你生产出来,也无法按市价卖出去的结果。  

虽说以物易物解决销售、流通难题,可就是漏税了,极大妨碍荆州铸币坊的工作。  

这个刘干按籍贯来算,应该是现在的邓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帝乡南阳人。  

刘干理财能力不在吕乂之下,唯一缺点就是廉洁、朴素不如吕乂,因此有些心虚、胆怯。  

忧虑重重:“季阳,陈公大兴器械恢复民力裨益国家之举动,乃朝野皆知。今就木坊、铁坊之事弹劾,恐遭诽议。”  

“此言不妥。苟利国家,知无不为,臣之节也。”  

吕乂将最后一卷竹简装入锦囊里,锦囊口漆封,锦囊口挂着一枚木简标签:“当今之世,陈公虽无不臣之心,却已有不臣之望。为朝廷虑,为陈公虑,须有一人,行匡扶社稷之事。”  

“此正本清源,巩固国本之举也。”  

自己是正义的,自己揭举弹劾,陈公就势退居岭南躲避风头,早晚还得陈公返回朝中秉政。  

期间分开一段时间,朝廷巩固根本,此利在长远。  

朝中能人志士那么多,肯定有看明白的。  

就看陈公肯不肯主动退一步,若退,则内外皆安,天下太平。  

若不退…那自己的牺牲,也是有意义的。  

整理思绪,吕乂在后半夜小睡片刻,随后就沐浴梳头,穿黑袍、戴进贤冠,扎白玉带,携带竹简前往南宫。  

身为荆州司金中郎将…吕乂其实是个文职。  

一路上遇到渐渐汇聚的其他官员,武官赤袍鹖羽冠,陆续集结于玄武门南。  

以尚书令伉乡侯黄权、侍中江都尹李严、侍中商侯关兴、侍中北府护军廖立、侍中左护军湘州刺史马良、侍中行右将军西乡侯张苞、卫尉卿辅匡、廷尉卿张温、卫将军永昌亭侯赵云九个人为班列前导。  

庞林虽是州牧,终究是外臣,与城门校尉习珍同列,屈居九人之下的第二排。  

零零总总赤袍、黑袍参加大朝会的中枢、外臣不下三百余人,几乎是汉帝国的未来枢要。  

班列齐整后,大汉三恪才有序登场,走在最前面的是关羽的车驾,车上青伞盖,两班虎贲随同车驾左右,前后各有充当鼓吹、执旗的宋国卫士。  

只是关羽车驾上还坐了个人,是丞相长史王连,王连代表诸葛亮前来参加大朝会,有资格隆重对待。  

关羽车驾之后,是虎步监周侯张绍的车驾,前后只有十余人跟随车驾左右,显得低调。  

最后才是田信,蒙多驮载田信,趾高气扬而来。  

如今的蒙多肩高八尺余,一双黑漆漆水亮亮眼珠子四处打量,见没有几匹马儿,也就没多少兴趣。  

而田信身后的随从武士各自挎剑,背挂陈字战旗,手里则举着方天戟、日槊、月槊、青冥剑、紫电剑、六棱九节的玄铁鸳鞭、鸯鞭,还有岭南树立威名的宝弓来福、朱漆箭。  

各种小规模战斗,已经让纯钢的来福弓、朱漆箭强化到极点。  

来福弓通体为钢,就连弓弦也是钢丝,从工艺、材料方面来说,已经超出当世人的理解。  

田信的戎车也跟随而来,青伞盖下并无人影,只有静静伫立的红漆镜甲。  

这是摆出来给人看的,功勋没必要挂在嘴上。  

每一件神兵,都见证着几笔功勋。  

赵云打量这些神兵,见少了两口,一口青釭剑则由关姬掌控;白虹剑则借给陆议,由陆议拿着掌军。  

白虹剑在手,陆议指挥北府兵会非常顺手,比虎符之类的更有号召力。  

待到玄武门前,田信一跃下马身姿矫健,甚至落脚无声无息。  

今日他头戴乌纱折角善翼冠,穿一领绯紫金线绣描的金龙过肩圆领广袖服,金龙龙头在胸前,张嘴衔着燃烧的火球,龙身搭在左肩,龙尾后半截团在背后。  

腰扎一条巴掌宽锦绣玉带,左腰悬两口剑,分别是刘备赐下的八口章武剑之一,以及诸葛亮赠送的灵帝所铸中兴剑。  

浑身未配一片玉,反倒左手手腕扎着得自甘宁的七枚铃铛。  

金龙过肩圆领广袖服面前,众人的赤袍、黑服显得跟粗帛麻衣一样,灰头土脸,仿佛麻雀群里来了个凤凰。  

庞林忍不住闭上眼睛,已经不敢去看关羽气红的脸。  

关羽脸都被田信气青了,平日穿惯了细麻短衣、素色粗帛衣衫的田信,今日一反常态,突然这么衣着锦绣,绘绣龙凤的…到底是穿给谁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