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与彭羕的会面注定是无意义的,陆议已经证明他能管好南阳郡、邓国、征北幕府的日常政务,没必要再授予彭羕更多的权力。  

给了新的权柄,彭羕肯定要证明自己能力,去跟陆议对抗、摩擦,搅风搅雨。  

何况…这是个棘手人物,当年因为他猝然发迹,认不清自己身份,没能有效弥补新旧之间的关系,反而抖威风,妨碍了益州、荆州人之间的和睦进程。  

就因这个自身的原因,由益州治中从事转迁郡守。  

结果赴任的路上越想越气愤,调头一拐去找马超,一个客居的前诸侯,一个本土大族名士,两个人喝些酒,彭羕就说出了那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老革荒悖,可复道耶?  

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廖立病愈后能用,可彭羕这个人…闲养着就好。  

不管刘备释放彭羕,把彭羕任命为自己长史时究竟怀着几个心思…自己把这个人供起来,总行了吧?  

如果非要借刀杀人…应该不存在这种考虑。  

杀彭羕固然能染脏自己的刀,可彭羕还有些不够格,除非擅自杀死荆州旧人…如马良、陈震这个级别的士人才能染红双手,其他人的血不够档次。  

真要杀彭羕的话,刘备回师益州时,下一道手令,以彭羕的言论、罪行,不论斩首弃市以儆效尤,还是勒令自杀,都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刘备没有借刀杀人的心思,或许只是单纯想找个位置摆放彭羕,给益州人一个开始重用他们的强烈信号。  

看吧,彭羕彭永年这种人都能大度不计较,更不会计较你们那点小事情。  

因此这是整合益州豪强的手段之一,整合益州豪强的力量,争取一口气扫荡南中,然后带着益州人光复关陇还于旧都。  

那么今后的天下,北人元勋旧部是一等人,荆湘二等人,关陇三等人,巴蜀四等;关东、江东、河北末等人。  

如果引入九品中正制,元勋子弟上三品;荆湘二五品;巴蜀、关陇三七品;关东、江东、河北则是六九品。  

彭羕的升举任用,作用可能就两个,一个是彰显刘备的气度,一个是整合益州豪强的资源。  

如果有第三个,兴许是在警告自己吧。  

不管刘备是什么用意,也不管彭羕怀着何等雄心壮志…你乖乖做个闲人就好。  

唔,也不对,应该给点任务,比如编纂一本《北府军记》,让他去访问成分复杂的北府军吏,记录他们的生平…或许几百年后电子产品问世,自己北府兵也能排出三十六天罡名将,七十二地煞战将。  

说是一句名将如云也不为过,或许自己的成功因素,会分薄到这些天罡、地煞战将头顶上。  

田信思维落定,才来到庭院见彭羕。  

这人面相有一种亲切感,如果戴一顶宋朝的展脚硬翅乌纱帽,那整张脸就像一个‘西’字。  

估计不仅长得像四川方脸老表,性格也是一样的,受不得委屈,喝点酒解闷时,顺带说了几句大话撑撑场面,结果把马超给吓坏了。  

彭羕也在观察田信,田信给他的感觉像是关羽、赵云的融合体,也只有关羽、赵云有这样沉稳的脚步,仿佛每一步踩在大地上,都能在大地上扎根、汲取养分。  

这样姿态稳固的人,犹如柱石,不惧洪流。  

有关羽孤高冷冽拒人于外的气质,眼眉之间更似赵云,是沉静审度时事的冷峻眼神。  

彼此见礼后,田信引着彭羕到客厅屏风后的内厅,这里是书房,有书桌、笔墨、竹简,以及纸张。  

纸是勉强能用、大批量制造的草纸,质地接近田信眼中的出殡纸钱。  

他拿起一叠草纸说:“竹简自古有之,纸张制造已不可考,技艺日新,取代竹简或早或晚而已。”  

彭羕接住他递过去的草纸,稍作观察,回答:“陈公,纸张贵重,恐难取代。”  

“我说能,那就能。”  

田信取下腰侧别着的折扇递给彭羕:“长史瞧瞧此物。”  

“是。”  

彭羕放下草纸,双手接住折扇缓缓推开,见是洁白、坚韧的白纸扇,而非练素、白绢装裱:“这纸?已不在左伯纸之下!”  

“是,我已能造好纸,只是产出上乘好纸与寻常纸张是一样用在政务,不能售卖获利。因此造草纸以供府衙用度,留上乘好纸拓印粮票、户帖。”  

田信说着摆摆手:“此物就赠与长史,闲暇时所做,长史勿怪。”  

“岂敢,能得公上所制珍品…下官足以称傲蜀中。”  

彭羕掏出手绢郑重其事包住折扇,才改口说:“若是草纸用度于公事,或许能取代竹简。军中所制书册冗杂且多,更应推广草纸。”  

心中略有疑惑,不知道田信一来就谈论纸张的用意。  

现在益州也有豪强聚集匠人复兴造纸工艺,而天下最大的造纸源头只有两个,一个是田信,另一个是魏国的少府。  

如果北府推广草纸取代竹简…这意味北府需要从田信这里采购草纸。  

田信不缺这个钱,要采购早就采购了,何必等自己来发话?  

彭羕疑惑思虑之际,田信就说:“今年以来,我常有一桩憾事缠绕心头,久久难以释然。此乃心病,长史可愿为我分忧?”  

“为公上解忧,此朝廷遣我之本意也。”  

彭羕握着包裹的折扇,后退半步拱手:“还请公上明示。”  

“此事…有些折辱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