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洛阳清晨小雨,曹丕彻夜未眠。  

张辽败的太快,快到了洛阳方面还没做好准备。  

能怨张辽作战不力?  

不能怨,张辽已经尽力了,当众射杀持杏黄旗而来的虞翻之子虞世方,又将汉军俘虏摆在城头上…还有后续设计田信企图伏杀,种种出格行为已不容于汉军。  

张辽的忠诚不容置疑,张辽的能力不容置疑。  

可还是败了,所部前军集群虽没有全军覆没,但也名存实亡。  

张辽败的不冤,田信、马超遭受夜袭后还能衔尾追击发动反攻,关羽、张飞更是亲自率军走古鸦路,出鲁阳关,一前一后完成了对张辽防线的瓦解。  

别说张辽,就是曹操亲自在叶县指挥,也顶不住田信、关羽的猛攻、突击。  

而现在郑浑、孙登及近万吏士被困昆阳城,亟需救援不可拖延,否则因缺粮、无援而降,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到底救不救郑浑、孙登…这不需要讨论。  

救是要救的,关键是怎么救援。  

身边参赞军机的董昭、蒋济之间的分歧在于立刻组织救援,还是做好各方面准备,动员四周兵力吸引汉军主力,迫使汉军无法攻城。  

特别是田信,要避免田信所部加入到攻城序列。  

董昭认为昆阳城最少能坚守五到七天,这个时间内魏军各部与吴军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从三个面压迫汉军,为昆阳守军制造突围机会。  

可大军调动,离开营垒向汉军运动时,极有可能失控,提前爆发决战。  

曹丕犹豫不决,漫步时见侍中刘晔顶替董昭轮值上班,就问:“卿素来多谋善断,可能教我解昆阳之围?”  

刘晔正翻阅夜中的会议记录,微微俯首,说:“陛下,臣以为应先派遣骁骑,发箭书于昆阳,与城中吏士相约,使守昆阳十日。十日后若无援救护,许可昆阳守军降敌,如此不问吏士之罪,亦不问罪家属,此举可激发吏士死守之心,众志成城,敌军亦不敢攻。”  

“嗯,可行。”  

曹丕抬手捏着小胡须微微翘起的角,又问:“之后呢?”  

刘晔低头看手中档案:“之后则依天时而动,有机则乘,无机主守。”  

“秋霖断彼粮道归途,我军得鄢陵侯驰援,各部倾力猛攻,大胜则覆军杀将,小胜也可振奋朝野吏民。”  

“破敌于一役,使贼军正视国家,数载不犯疆界。”  

说着,他取出一叠关于吴军举动的推测、讨论文档,双手递给曹丕:“陛下,若秋霖断敌军粮道,应警惕吴军。”  

三巴图流传于三国,仿佛天命一样,也像孙权的行动纲领。  

如果天命在魏,在宛口有机会重创汉军…那吴军绝对会捣鬼,从背后拉一把魏军,将可以重创汉军的大胜,拖成小胜。  

秋雨已起,就没短期能停下的说法,这是自然常理,历年如此。  

肯定能阻止刘备所部增援,就是不好预测秋雨、山洪对汉军粮道的影响。  

宛口一带,关羽、张飞、马超、田信合起来也就十万人,甲士不足四万,骑不满万。  

而曹休收容阎圃败兵后,汇合裴潜所部,足有七万大军;吴军前部潘濬有兵六万;夏侯尚、苏则有兵五万;曹仁、赵俨合起来也有近三万人,曹洪也有三万余人。  

就宛口周边,魏吴联军有二十万以上,甲兵六万,骑士两万余。  

曹彰、张郃两支军团肯定会参战,这是四万余精兵,这四万余精兵里有骑士万人,甲兵两万,余下也是中装步兵。  

就论装甲力量,联军两倍于汉军;骑兵力量,联军三倍于汉军。  

联军有充足的轻装步兵,这是后备甲兵。  

首战失利,可战果也算能接受,总好过张辽临阵反戈。  

好在张辽忠贞报国,其部前军集群在曹休、夏侯尚、曹洪、曹仁的围观下瓦解、烟消云散。  

张辽本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是大魏的关羽,可他赌输了。  

愿赌就要服输,所部没有达成预定目标,就在汉军攻势摧折下崩溃瓦解。  

这其实不算坏消息,曹丕已有心理准备,大家都有相关的心理准备。  

只是有些不甘心,强如张辽都被汉军打崩,谁还敢单独跟汉军碰撞?  

汉军不可战胜的嚣张气焰,依旧没有扑灭,曹丕怎能甘心?  

叶县,雨水遮蔽视线,典满赤足踩在泥泞中瑟瑟发抖,跟着军吏进入温暖的大帐。  

大帐里漏水,漏水处下方摆着铜盆,滴答滴咚的滴落声音连续响着。  

帐中开挖火塘,邓艾坐在竹木小凳上翻阅竹简,这都是检验过的敌我荒废竹简,由他负责销毁。  

典满入帐,第一时间就注意到大帐边缘立着的镜甲,这里田信正给镜甲涂抹朱漆。  

打磨如镜的银白镜甲太过显眼,也不好解释自行修复的奇异现象。  

难道要给众人解释、科普金属记忆?  

感觉解释起来有些困难,田信只好给镜甲做一层朱漆,掩盖应该存在,却自行修复的裂纹。  

田信戴着口罩继续刷漆,回头看典满一眼:“随意坐,也不要担心,我并非要劝降,也没想杀你,就是想问一些事情。”  

典满黑眼圈浓浓,从夜袭至今,他就没睡过一觉,到现在眼睛还看不清东西,看什么都有一种朦胧感。  

见邓艾边上有空着的竹木小凳,典满挪动冻僵的双腿到火塘边,缓缓落座,自己伸手去竹筐里取一支竹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